
本月7日,印度及巴基斯坦爆發嚴重的軍事衝突,引起國際關注。除了炮彈和飛彈之外,印度還在衝突中使用了另一種武器:水資源,宣布退出已有65年歷史的《印度河水資源條約》,切斷從印度河上游數個水壩流向巴基斯坦的水源,使得位於巴基斯坦境內的支流迅速乾涸。
巴基斯坦警告說,人為惡意干擾印度河的流量被視為「戰爭行為」,除了向聯合國控訴印度的行徑明顯違反國際義務,還呼籲安理會採取適當的措施以因應危險的事態發展。
印巴戰爭 波及水資源
印度河全長約 3,180公里,發源於中國大陸西藏岡底斯山脈,流經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全境,最終注入阿拉伯海,流域面積達 116萬平方公里,涵蓋中國 (5%)、印度 (34% )、巴基斯坦 (55%)、阿富汗 (6%)四國,灌溉面積達 1,450萬公頃 (世界第二大灌溉系統),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棉花。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提供該國75%農業灌溉用水和 90%飲用水,可說是巴國的生命線,但是自1947年印度及巴基斯坦分別獨立以來,兩國間就印度河的水資源運用糾紛不斷。
經由世界銀行的斡旋調解,印度及巴基斯坦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水資源條約》,建立常設的印度河委員會,共享水權、水量及水文數據,規範水資源分配的運作基本順暢至今。
印度退出條約的影響
如今印度單方面退出條約,限制印度河中下游的流量,對區域穩定、經濟與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對巴基斯坦的農業、工業與民生用水,以及水力發電產生直接且立即的影響,會導致生產減少、作物歉收、糧食危機加劇。更嚴重的是,接下來進入雨季期(6~9月),若印度停止分享洪水數據,巴基斯坦缺乏上游的預警,恐重演2010年級別的大規模洪災(當年淹沒巴國20%國土、影響2千萬人)。
再者是印度開創了將印度河水源與水利設施武器化,將使克什米爾區域既有的軍事衝突疊加水資源的爭奪,兩個核武國家對峙的風險攀升,加劇國際情勢的不利發展。
《印度河水資源條約》曾被視為國際水資源外交的典範,印度單方面的悍然廢約,不但實質改寫了南亞水權規則,還會動搖國際社會對跨境水資源協定的信心,弱化世界銀行的腳色,連帶影響中國大陸、尼泊爾、孟加拉等國與印度的水權談判,進一步使南亞區域的水政治複雜化,更可能引發跨國難民潮、恐怖主義溫床再起、以及大國間的代理戰爭,成為全球最危險的未爆彈之一。
這次印度河爭議清楚顯示水資源正從戰略資源演變為「准軍事資產」的地緣政治現實,這是當前世界許多有跨境河流穿越的國家必須面對的危機。
臺灣的水資源危機
臺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嶼,雖然不會有跨境的水權爭端,但是卻有來自氣候暖化所導致的降雨量減少,頻繁發生的旱澇極端水文事件,加上都市化持續擴張與半導體產業的高耗水需求,形成我們獨特的氣候型水資源戰爭,這是我們國家生存的重要挑戰。
政府一方面要不斷強化韌性的水利工程建設,如以生態工法增加雨水儲存,降低洪澇傷害,還需要盡速建置以人工智慧管理的智慧數位水網,發展區塊鏈水權交易,使農業用水可在乾旱期出售節餘水量給科技業,靈活調度水資源。水資源戰爭是與時間賽跑的國家長期系統工程,唯有將水資源危機轉化為創新的動能,才能建構國家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