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暖化持續加劇,不僅改變了地球的環境與地貌,也悄悄重塑人類的健康風險,全球及臺灣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流行病挑戰。從高溫促進病媒繁殖,到極端天氣引爆大傳染風險,疾病與環境的連動已成為要認真面對的嚴酷現實。這是一場正在迫近的風暴。
疾病大流行風險增高
七月23日,期刊《科學進展》刊登了一篇有關「氣候變遷加劇疾病大流行風險」的論文指出: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正共同推升全球爆發疾病大流行的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了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需要優先關注的疾病(如伊波拉、茲卡、裂谷熱等),發現高溫、降雨異常、水資源匱乏、森林破碎化、人口密度上升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多重驅動因子,都與疾病爆發的風險密切相關。
研究並建立了「全球風險地圖」與「疫情風險指數」,結果顯示約26.6%的地球陸地面積正面臨中等以上的疫情爆發風險,其中拉丁美洲、亞洲、非洲與大洋洲部分地區更處於高風險區域。
該論文重要的結論是:即使疾病大流行尚未爆發,然而環境條件已然具備,風險絕對不可忽視,因此各國應強化氣候調適、土地管理與公共衛生的準備。
臺灣地區病媒風險大
臺灣處於亞熱帶高溫又高濕的環境,年平均氣溫不斷上升,有頻繁的颱風和季風豪雨,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區,也是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島嶼,同時面臨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的特性,先天就存在疾病傳播的高風險挑戰。
高溫與高濕為蚊蟲提供絕佳的生長環境。南部地區的登革熱蚊種,已隨氣候暖化擴散至中部甚至高海拔地區,瘧蚊適生區每年不住的向山區上移,與高山農業區高度重疊,創造新型人畜接觸介面;而城市熱島效應使得夏季夜溫較郊區高4°C,埃及斑蚊每日活動時間延長至18小時,病媒蚊吸血頻率升高, 2016~2025年登革熱流行季已從4個月延至7個月。
臺灣都市環境不透水面積廣,暴雨後積水容積密度顯著增加,病媒指數大幅上升;腸病毒與腸道疾病在水患後更易爆發,也出現黴菌感染併發症。臺灣森林連續度逐漸下降,都會區擴張與野生棲地退縮,使人與動物的接觸日益頻繁,提升了人畜共通疾病的爆發機率。
這些環境因素,正在影響疾病的地理分布與流行節奏,極端天氣災害不只是物理衝擊,更是公共衛生危機的前奏。
跨領域打造韌性未來
多重作用的機制顯示,氣候變遷不僅改變環境參數,更透過複雜的生態網絡重組,衍生出新型態的疾病傳播模式,氣候因素正在成為病媒與疾病擴散的關鍵「幕後推手」,清楚顯示氣候暖化不再只是環境議題,也是公共衛生的挑戰核心。面對大流行風險,現行防疫與氣候政策分屬不同機關,政策溝通協調有待整合。在發生可能的流行病風暴前,臺灣應善用科技、整合資源、強化社區的韌性。
建議政府於都市周邊建置生態緩衝帶,降低病媒密度;成立跨域病原體資料庫,建構含基因序列的「臺灣病原體圖譜」;設立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立合成DNA原料的溯源系統;運用AI感測技術應用於病蚊媒的監控、遠距診療、與社區通報系統,展現科技解方的潛力等,都是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面對疾病大流行的風險挑戰,我們需要一場跨領域的集體行動,守住全民的健康,迎向不確定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