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氣候暖化影響糖消費 衛福部應有積極作為

醒報編輯部 2025/09/18 16:40 點閱 25 次
暖化不僅讓氣溫升高,還讓人類的糖分攝取增加,恐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中央社示意圖)
暖化不僅讓氣溫升高,還讓人類的糖分攝取增加,恐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中央社示意圖)

本月8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期刊上的一項關於氣候暖化與食品消費模式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意外且值得重視的現象,也就是氣溫的升高不僅影響農作物產量、加快疾病傳播與中暑風險,還會悄悄改變人類的飲食行為,特別是增加糖份的攝取量。

糖的消費與氣溫正相關

這項涵蓋美國超過4萬戶家庭在2004~2019年購物行為的研究發現,當每日的平均氣溫從12°C逐漸向上抬升時,每升高1°C,平均每人糖份的攝取量就會增加0.7公克,氣溫越高額外攝取的糖份就越多;當氣溫升至30°C 時,攝取量的增幅達 7.5 倍,也就是會額外攝取15 公克的糖。

這些額外攝取的糖份主要來自於清涼的飲品,如碳酸汽水、運動飲料與含糖的茶飲,因為高溫環境下人體對液體的需求提升,而市售含糖飲品有廉價、容易取得、且口感清爽的特質,成為許多人消暑解渴的首選。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行為模式有明顯的族群差異性。低收入家庭、戶外工作者,以及缺乏冷氣設備的人群,在高溫天氣中攝取糖份的量,遠高於富裕或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 (因有較高的健康意識與較多的低糖選擇);這個現象反映了弱勢族群消費選擇的限制性,也成為不同收入群體在氣候暖化下結構性不平等的根源。

攝糖的健康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日添加糖的攝取量應該不超過總熱量的10%,最好控制在 5% 以下。這項研究卻清楚指出在氣溫持續上升的情況下,含糖飲料的大幅揚升,凸顯了糖份的攝入問題。短期來看,額外的糖份攝取只是多喝了幾杯飲料,但長期累積的健康影響不容忽視,因為高溫天氣下的額外糖份攝取,足以讓許多人輕易地突破這個健康的上限。

眾所周知,攝取過量的糖份與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齲齒等健康問題高度相關,氣候暖化所提升的糖份攝取,形成了公共衛生的嚴重警訊;對弱勢族群而言,這些疾病的治療成本與生活影響更為沉重,形成「高溫-營養失衡-慢性病」的疊加風險。

因應甜蜜陷阱的措施

這份以美國人為樣本的研究,其實適用於普世各國;隨著暖化持續,每個人的糖份攝取量恐會不斷飆升,放大了健康的風險。這一議題的挑戰就是「隱形性」,多數人不會意識到自己在高溫天氣中攝取了更多糖份,更不會與氣候暖化聯繫起來。

要因應這一個挑戰,責任不應全部落在個人身上,需要跨越氣候、公共衛生、社會政策、與市場監管的多部門合作。政府首先要改善安全飲用水可及性,確保民眾在高溫天氣中有健康的補水選擇;第二是限制高糖飲料的行銷與促銷,鼓勵健康飲品的推廣。第三是強化「高溫健康飲食」的教育宣導,幫助消費者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第四是對含糖飲料徵收額外的稅收,以提高其價格,從而降低消費的意願,同時稅收用於貧困社區飲水設施建設,形成「健康回饋循環」。第五是制定營養與公共衛生政策時,考慮氣候暖化對飲食行為的影響,並針對高溫頻發地區制定特別的策略。最後,要建立監測系統,定期評估高糖飲品的消費趨勢及對健康的影響,並根據數據調整政策。

氣候暖化對國家的影響遠不止於熱浪與傳染病,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個層面,包括飲料的選擇,這是公共衛生的新戰場,更是社會公平與氣候正義的迫切議題。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