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低薪?如何留住人才?(20190811財金論壇─聶建中、李述德、林火燈)

醒報編輯部 2019/08/11 10:07 點閱 172042 次

主持人:聶建中(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與談人:李述德(前財政部長)
林火燈(前證交所總經理、福邦證券董事長)
記錄與整理:廖亭雅、林宜珺

主持人聶建中(以下簡稱「問」):台灣現在正面臨一個岌岌可危的問題。過去台灣之所以能有一定的經濟發展,有一大部分歸功於人才,台灣的人才也一直被世界各國肯定。

好比電子科技人才,早期是在做石化工業,甚至更早的紡織工業,也都是靠人才陸續起家。但幾十年過去,我發現台灣人才慢慢留不住了,甚至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下,台灣有很多人才都被吸納過去,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低薪。

過去對岸的發展是輸給台灣的,但在經濟崛起後,他們以更高的薪水吸引台灣人才,這問題是很嚴重的。請教李部長,台灣人才的現況如何?是不是台灣的薪水真的低到沒有辦法留住他們?這問題該如何解決?

台灣薪水輸一半

李述德:薪水高低是相對比較性的,以政府主計處近期公布的資料來看,現在台灣平均薪資約落在5萬塊,但真正新進員工的薪水平均在25K至30K,倘若要達到5萬塊至少也要7、8年以上,這樣算高還是算低?與國際間比較一下就知曉。

韓國以前比我們落後,現在平均國民所得至少有3萬元以上;新加坡與台灣距離不遠,平均國民所得是5萬6千多元,而台灣現在一年下來,平均國民所得只有2萬5千多,差了一半!

中小企業占98%

同樣是大學生畢業或是研究所畢業,為什麼這幾個國家薪水會比較高?這與整個國家產業的生產力有觀。假定一家公司生產的東西賣出去,利潤卻不高,就不可能幫它的員工加薪。

而台灣的產業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比率近98%,但薪水卻要比照大型企業如台積電,所以台積電更不會認為自己的薪資低。可見台灣高薪公司只有一家,低薪卻存在那98%的中小企業,平均薪資當然也就變低了。

從產業結構看低薪

為什麼中小企業的薪水偏低?這就關乎台灣整個產業結構、產業的生產力問題,還要看營業加值的能力夠不夠,若加值能力不夠,賺的錢就不多,企業也就沒有能力來幫員工加薪,問題就會回到國家整個產業結構上。

過去幾十年,台灣標榜中小企業的發展是我們經濟成長的動力,這話沒錯,因為在20、30年前,別的國家還沒有起來時,台灣這樣的策略非常正確。可是現在別的國家相對進步速度比較快,它們的生產力、產業的加值都比我們高上許多。

同樣一個電子產業,台灣的台積電也好,鴻海也好,在某個程度都是做代工的,利潤自然有限,但單看蘋果(Apple),它們自己是研發、產製到行銷一條鏈,產值的代工自己做,研發品牌也自己做,差別當然也會很大。所以以產業結構的角度看台灣低薪,才有可能抓到問題的真正癥結點。

問:謝謝部長以一個高度去分析台灣整個的國家發展。國家就像企業一樣,要能賺錢,才能給員工好的薪資及好的福利。這也反映出來,過去的台灣經濟是不錯,但現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已經停頓,GDP的成長也有限,甚至還落後部分的鄰近國家,所以在薪資提升方面產生了問題。

剛才李部長也特別提到,台灣一定要正視低薪問題。我想請教林董事長,現在已經確定台灣有低薪問題,那您怎麼去看待人才留不住這件事?您是否有看過台灣人因為低薪而不在台灣工作的真實案例?

潛力不同薪水有別

林火燈:我覺得這現象可以這樣看,第一、這問題一定程度上是全球現象,像是M型社會走向兩極。一間公司好不好?這像是台灣上市及上櫃公司將近有2000家,但透過各個公司的股價,你只會看見20%左右熱銷,其餘80%是乏人問津的。

而觀察一家公司上班的員工,身處比較重要部門的員工薪水、獎金,跟一般部門的員工薪水、獎金,差異也不同;有發展潛力跟沒有發展潛力的員工,從事的工作性質,差異也會很大。

這樣的全球現象,有一部分的原因在於科技,因為科技取代太多過去必須要倚靠人力才能做的事情;另外一個則是全球化,全球化讓企業有辦法在其他地方找到更便宜的人才,不一定要被局限在某個地方。

中國磁吸效應大

另外,我認為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的問題,就是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因為中國與我們同文同種,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所以中國對台灣產生非常、非常大的磁吸效應。

偏偏過去台灣在面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時,我直率的講,台灣並沒有很認真、嚴肅的去面對中國的成長,基本上台灣在正式管道中都是忽視中國的存在,但台商卻是一家一家的西進。所以在這10、20年,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成長,一方面這也代表台灣產業的逐漸空洞。

台灣的上市櫃公司有80%在中國投資,這些上市櫃公司也賺了很多錢,問題是公司都在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等於所有的利益,或是我們能看到的獲利,對於本地老百姓來說,感覺很有限。

外商總部不在台灣

至於磁吸效果,我舉個例子,過去外商在亞洲的總部可能都設在台灣,現在卻變成在中國大陸,然後外商在台灣的分支機構規模反而越縮越小,這就是所謂的中國磁吸效果。

除了我們沒有很嚴肅的去看待中國的經濟成長,也沒有多加利用這個機會,讓台灣能夠跟得上中國的經濟發展腳步,所以台灣的產業才會空洞化。

中國影響台灣最深

但坦白說,這問題日本、韓國、美國都有,只是台灣特別嚴重,畢竟其它國家距離中國也比較遙遠,更沒有同文同種的問題,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低薪問題對於台灣如此嚴重的主要原因。

問:林董事長剛提到的產業空洞化,沒錯,在這幾十年來,很多台商陸續西進,甚至新南向也一樣,兩者都是發現台灣投資已有限,才會轉移到其他地區,進而造成產業空洞化。

不過我認為,低薪問題重點還是在人才方面。對此,我也蠻有感觸的,十年前左右,工研院的蔡董事長曾當過節目來賓,當時他就非常擔心人才流失問題,因為中國經濟起飛時,他們經營部門的很多經理人,尤其最有才幹的都被挖走,但這只是第一波。

人才像葡萄整串流失

當第二波來了,那些被挖走的人才再將自己的助手、助理挖走,等同一串葡萄,他們不只拿走最甜的,還直接把整串都拿走,那個時候,蔡董事長就開始擔憂台灣的產業是一串一串的迅速流失,而不只是一個一個人才出走。

中國用兩倍甚至更高的價碼,或許還加上很多的福利政策挖角台灣人才,真的讓我很擔憂,尤其我周遭有些人,他們在台灣做得很辛苦,卻發覺自己1小時也只拿100多元,但到日本隨便做也有300台幣,到美國還更高。

現在也有很多人會到紐西蘭、澳洲打工度假,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去一個暑假就能賺到比在台灣一年還多的錢,所以低薪的確對台灣、不管是人才也好、或是一些願意付出勞力的年輕人也好,都產生了阻礙。

是不是有可能因為低薪,讓我們台灣部分的好人才,不管是高科技的或者金融的專業人才,都有可能跑到別的地方為他人服務?請林董事長針對台灣企業人才外流一事做個分析。

台積電領先多數企業

林火燈:我覺得台灣的人才絕對是一流,不管是製造業人才或金融人才。你看台灣的製造業,儘管部長剛剛提到的也沒有錯,的確是有一些在做代工,所以台灣製造業的利潤沒有辦法像著名品牌如蘋果這樣。

但可以看看我們的台積電,到現在還是全世界第二名,已經領先好幾年了,我們的製造業有實力可以做到全世界第一,我相信金融企業也可以,在這兩個領域中,台灣是絕對擁有很棒的人才。

金融獨角獸

前幾年在談金融科技時,我曾看到一個資料,當時外界認為最有機會的金融獨角獸企業,前50名將近一半都與台灣人有關,這也表示我們的確是有人才資源的,但為什麼這些人才變成沒有辦法留在台灣,是種現象真的要去探討。

原因有哪些?譬如說整個產業空洞化。其中,產業空洞化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後果,當時部分企業西進到中國大陸,卻跟中國大陸沒有一個比較正式的關係去約束或保護,所以這些行為都是在檯面下,因此你看台灣現在的金融服務是沒有跟上的。

譬如台商到中國,因用不上台灣的銀行貸款,也就沒有辦法用到台灣獨角獸企業的人才,這也導致企業人才開始到外面去找尋比較好的機會。我看產業空洞化,或是面對兩岸關係,都是非常嚴肅的問題,但它不是唯一。

我不客氣地說,台灣有一些觀念要去改變。舉例來說,年輕人就業的選擇,有少部分年輕人喜歡輕鬆的工作,所以跑去手搖店賣珍珠奶茶,請問賣珍珠奶茶你一個月能要賣多少錢?不過這也有可能是他們個人志向。

問:如果有人工作志向是只做這個,我覺得也稱不上是人才,估計他只想小確幸。我想請教李部長,你認為台灣有沒有人才出走的現象?專業人才出走是否與薪水高低有關?

人才出走是必然的

李述德:針對這個問題,其實我們應該將心比心,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你有同樣的學識,你會不會選擇薪水比較高的企業?當然會。所以這也不算是人才出走,只是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這是人的必然行為。

現在來看結果,美國的矽谷有多少華人?而且矽谷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不單單只有華人,為什麼那些人都要去矽谷工作?因為矽谷從創業開始,到公司的成長發展、擴大,他們的環境都造就了可以領高薪的條件,條件太吸引人,當然人就會往那裡去。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一定是高薪挖角,挖角對那些公司發展有幫助的人,而且這不只出現在科技業,像是教育行業、金融服務業、醫療生技業等等,幾乎每個行業都有這種狀況。

政府該出馬了!

當這狀況成為必然性的問題,政府就該要去營造一種現象,讓這些人能很自願的回來台灣,薪水只是因素之一。不過規模小的公司,賺錢能力的確有限,自然付不起高薪。

問:換句話說,人才出走牽涉到整個企業及國家政策環境有關?

李述德:所謂政策環境,是在於如何輔導企業轉型、升級等,但台灣企業規模都太小,相較於其他市場的競爭力、國際行銷力、品牌拓展都不夠到位。現在全世界能夠發高薪的企業,大部分都有達到一定以上的水準規模,畢竟規模不夠大,也就付不起高薪。

問:從教育來看也會發現,台灣教書若與香港、新加坡教書比較,即使他們面積都比台灣小,薪水卻是我們的好幾倍,甚至4、5倍也有可能。而且香港、新加坡企業雖然規模並不大,但整體薪資也都比我們高。

請問李部長,台灣到底有沒有低薪問題?因為台灣工時1小時只有100多塊,如果在國際走一趟,就會知道真的不算高,而且每個月的薪資也就只有兩萬多,這樣您會不會覺得太低?

物價相對高

李述德:薪水高低也是相對比較的,假定領3萬塊錢的薪水,但吃飯一餐只要10塊錢,薪水就不算低;可是如果領3萬塊的薪水,吃一餐最便宜也要100塊,那就會覺得薪水很低,都是相對性的。

同樣的東西去美國、去香港比較,香港也會說他們很辛苦,因為他們相對物價比較高。但就邊際消費的效益來講,相對薪水高,基本生活需求占的比重就比較低一點;而我們是薪水低,所以基本的生活需求會佔薪水比重比較高。

薪水高低,該看的是每個國家的整個大環境,所以台灣整個的薪資環境,我認為是相對辛苦的。以一個月3萬塊的薪水,隨便一個午餐,沒有80、100元是吃不到東西的,為了維持基本需求也只能吃簡單一點的。

問:林董事長怎麼看?

全球化時代人才流動

林火燈:部長一席話,讓我想到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殷創辦人有一次在政大的畢業典禮演講。她說,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並勉勵政大的學生說,全球化對你們到底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指你將來找的工作不一定會在台灣。

部長剛剛提的也是,關於人才要不要出走,其實只是一個流動,只是年輕人必須明白,未來自己遇見的工作競爭者,也不會只來自台灣。我認為前面人才流動對現在的台灣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有才幹的年輕人的確會選擇在海外就業;反倒是我們有沒有創造讓很多外人或有才幹的人願意來台灣工作,這一點則是台灣比較弱的地方。

創造高端價值

這些思維、經營模式、管理模式,要完全靠台灣自己去創造、去發明是很困難的,但有些國際公司卻早就實踐了。所以台灣要怎麼去融入國際社會,創造一個更高端的價值,我覺得真的很值得我們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