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轉單非長久之計 人才培育是關鍵(20191219財金論壇─聶建中、李述德、林火燈)

醒報編輯部 2019/12/26 15:46 點閱 32641 次

主持人:聶建中(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與談人:李述德(前財政部長)
林火燈(前證交所總經理、福邦證券董事長)
記錄與整理:張庭維

主持人聶建中(以下簡稱「問」):近期很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台商回流,政府在前段時間曾公布,台商回台投資攀高至7000億元,儼然成為最大政績亮點。但是經濟部官員的一句實話:「資金匯回0元。」立刻引起輿論譁然。台商回台投資7000億,到底真相如何?

7000億這個數字到底是從何得來?其中有沒有灌水的成分在裡頭,亦或者是計算方式不同?請林董事長分析。

台商回流原因為何?

林火燈:如果從我接觸到的客戶來看,台商慢慢回流是存在的事實,從有些工業園區的土地供不應求,就看得出來這不是假新聞。像是楠梓加工區的土地,現在已經一地難求。而所謂確切的數字到底是多少?那要看切到哪一個時間點,我覺得很難去論斷說到底有無灌水。

而且現在已經模糊了焦點,台商回流成為政治選舉操弄的議題,我覺得很可惜。比起政治口水,我反而比較在意的是,台商回流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們應該從台商為什麼要回流的背景去看,應是比較關鍵的。

以福邦證券為例,自今年以來,大概有5、6家公司本來是沒有想回台灣掛牌的,但突然到年中時都紛紛表示說,要回台灣經營。也就是說在今年全球大環境不如預期中的好,再加上台灣畢竟是大家所熟悉的家鄉,因此會成為一個誘因吸引台商回流。

問:的確,因為國際投資環境的惡劣,中美貿易戰影響以及對岸的稅法改變,讓很多台商有動念想將中國資金外移回台,但是想歸想,最終是不是確定會回流台灣?這點是大家比較關心的,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只是先註冊,將來可能會成為「變化球」,最後資金反而都跑到新加坡去的情況也有可能。關於這樣的情況,請李部長說明?

企業來去是常態

李述德:對於台商回流的議題,我是比較務實的去看待這件事情,講到回流,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是,當初台商為什麼出去?不就是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益最大化。

那這次為什麼回來?說白了也是追逐利益,企業就是哪裡有好的機會往哪裡跑,這是不變的道理。我們要去區分,今天台商回流是什麼回流了,是人回來、工廠回來、研發回來、還是全部一次回台?或是分批陸陸續續回來?

很多人覺得台商回流,台灣應該是工廠立刻蓋好,到處缺工,景氣欣欣向榮才對,這是把長期趨勢當成短缐來看,大家都知道,台灣資金西進,至少已持續30年以上,台商西進,也不是一歩到位,而是漸進式的逐步加碼,而且也不一定百分之百以自有資金投資,銀行融資也占一定比率。

因此,要重視的是,這是不是一次趨勢的位移,台商資金是不是逐漸回台加碼投資?這才是重點。

企業自主決策

企業經營都是以獲利為最終目的,那就要籌集各種的生產資源、土地、人工、原物料、研發等各方面,要佈局在中國大陸、東南亞、美洲,甚至設點在台灣,這個都是企業基於營運上的策略所佈局的,沒有任何人能強迫他做何決定。

10幾年前,很多台商西進到中國打拚賺錢,一段時間之後,為了因應大陸的經濟情勢的變革、環保意識抬頭的各種因素,也必須做出調整。今天這個情境之下,正好面臨中美貿易大戰、關稅壁壘影響到台商的利益,所以又再做出調整,這都是企業的必要策略。

營造優質環境

政府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臆測資金到底回來多少,而是要更積極的營造更優質的環境,讓台商願意回來,這就是所謂的「築巢引鳳」,政府把經營環境做好,像是與國際的接軌、租稅條件的放寬,以及土地、人力的培植…等各方面都做到了,台商自然就會回流。這些都做到了不要說7000億,7兆都有可能。

台商西進中國,期間一定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因此這樣子的推跟拉,我覺得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我們不需要太去質疑這數字的多寡,要往實質面想,台商回來不管多還是少,總會創造一些就業機會,那人民也能因此受惠,這才是大家所在意的事。

問:的確!站的立場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解讀。我們不要只用數字來說話,有時候數字是會矇蔽雙眼的。剛剛部長也提到,重點就是政府要怎麼樣去營運好的投資環境,從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法規的鬆綁,讓台商的錢回來能感覺安全且低風險,但錢回來了,若沒有相對的投資誘因,那一樣也留不住台商。

美中貿易戰的陰影壟罩全球,台灣在轉單效應及台商回流挹注下,今年經濟成長率仍有 2.46%,不過學者示警,真正的挑戰明年才開始,除了貿易戰全面展開, 台商回流是否能確實落地也是關鍵。最近台灣受惠於轉單效應,我想這並非長久的生意,台灣政府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地留住產業?請林董事長分析。

回流並非突然

林火燈:幾十年前台商為什麼要出去?那個時候台灣的經營環境,他們必須要出去。那現在為什麼回來?現在的經營環境他們必須回來。

在所謂的境外資金匯回條例的3個辦法,其實有很多台商已經建議政府很多年了,換句話講,其實是台商一直都有想回來的念頭,但是礙於台灣的法規及稅負制度一直未能鬆綁,直到近期相關辦法訂定後,終於才有回流現象。

所以說,並不是大家所想的,政府在還沒有預見台商要回來以前,去訂立新的條例吸引台商回來,而是台商一直都有意願回來。這點是大家要先釐清的事實。境外資金匯回條例要通過之前也是很掙扎,因為台灣的錢已經太多了,到底為什麼還要讓這麼多的錢回來?錢回來如果不進行實質投資的話,只會讓資產泡沫化而已。

稅賦高吸引力小

為消弭大家的疑慮,所以在辦法裡頭明訂企業回流資金至少70%要做實質的投資。其實台商的回流應該分成兩種,第一種,就是純粹錢要回來,但這其中境外資金滙回,第一年是8%,第二年是10%,如果投入實業,稅率再減半。

乍看之下,資金滙回好像優惠很大,但沒有什麼吸引力,原因台灣賦稅太重,高資產所得者稅率達40%,對於資金停泊在新加坡,香港等低稅率地區,台灣一點也不具吸引力,停泊在外的大額資金不會考慮把錢搬回來。另一個顧慮是台灣的社會普遍存在仇富心態,政策上經常變來變去,這個政策一貫性容易因政黨輪替而改變,這也是錢放台灣的風險。

回來與否都應支持

政府若真的想拉攏台商資金回流作實質投資,就應該放寬稅制,會是經過相關辦法去特赦,不然這麼高的稅率,較大金額的資金寧可往新加坡出走。

第二種,除了錢要回來之外,也會有實質投資行為的台商。但這就涉及到,究竟哪些台商適合回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台商都適合。像是勞力密集的產業你回到台灣也沒有競爭力,人工成本反而提高,所以他也許應該往東南亞走,有一些產業整個供應鏈都在中國大陸,光一家公司回來台灣也沒有用。

像是鴻海都考慮到美國去投資設廠,所以我認為企業是聰明的,有能力去分辨應該繼續留在中國,或者到東南亞,回台灣甚至去美國,甚至有一些大型的企業,我相信教授一定聽過,他們是分散投資,大陸也有,東南亞也有,台灣也有,甚至有一部分考慮到美國投資。

所以話講回來,從台灣的角度,政府應該支持這些企業,不用強迫,不管這些企業做什麼決定,往哪裡去,都應該全力支持。

投資率低儲蓄率高

我們看到條例裡頭,規定70%的錢都能夠進行實質的投資,這是很重要的,台灣為什麼這幾年的經濟成長率雖然不高,但每年都有一點點成長,那為什麼一般老百姓卻比較無感?

因為我們企業的投資率嚴重不足且儲蓄率太高。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就不會有創新的發展,員工的薪水就不容易提高,產業無法升級。所以從這次台商回流中看出端倪,政府希望台商回來投資,且投資的產業要升級。我認為這是好的措施與想法,這也考驗政府和企業間的默契。

問:就像林董事長提到的,其實這個條例已經討論很久了,只是剛好有這樣子大環境下的契機,政府順勢開放,台商回流變多。

台商資金回流後,就短期來講,對台灣絕對是利大於弊,但長期來講,政府要如何做才能有效的留住這些台商,而不是只做短期生意?除了制度上的鬆綁外,是不是能從人才的培育、政策擬定、土地、產業升級等多方面下去做改善?請部長分析。

舊產業創造新價值

李述德:我想應該回到接地氣的思維,不用跟別人比較,回到自己本身的發展,有句話:「沒有夕陽產業,只有不爭氣的產業」,現在政府也常講:「活化舊產業,創造新價值」,只要加值的速度快,創新的速度快,再老的產業它都有很好的發展條件。

因此,在台灣現有的資源下,政府要去營造所謂創新加值的環境,而企業基於經營自主,對於企業來講真的他們比誰都會看整個局勢,什麼地方的制度對他最有利、從國際情勢的變革,到我們政府各種配套措施因應,到位了,他就回來,沒到位,他就外移。但我想只要是能增加就業機會的,不分產業我們都應該歡迎。

回流資金培育人才

另外,回流的資金若能以產業升級為目標予以輔導,不僅為過去尋求低成本的代工模式,那麼回流資金不僅可為台灣帶來很多工作機會,更能培養一批新的菁英人才。

若回流資金投放產業由半導體轉移到金融業,由於人員需求量相對上升近6成,也就有更多工作機會,創造的 GDP 產值也相對提高。更有甚者,如果全部投到軟體開發業,那麼多創造的工作就可拉抬超過 1% 國內產值成長。獎勵軟體開發優惠政策顯然成為最有效的產業升級辦法。

如果能從這些工作機會中培養出 10%的菁英進階人才,那麼台灣產業升級就自然達成,且產業升級關係菁英人才的引進與教育,刻不容緩。目前美國流入的直接投資,像美光、Facebook 等,有機會讓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做到產業升級,增加更多像台積電的大企業。

尤其目前全球有關人工智慧及自動化趨勢不斷上升,這些相關軟體產業的進階人才,更將成為未來產業升級的關鍵。

如上述所言,針對進階人才的培養,如果能著重與自動化有關的相關軟體產業,有一定程度的引進與培訓,不僅可拉動台灣的國民產值,更可拉抬台灣股市,甚至讓台灣企業走向全球,到美國上市。

環保與經濟應平衡

台灣也一直在進步中,這幾10年下來,一步一步的在做調整,從最早的獎勵民間投資條例、產業創新條例、產業升級條例,到最近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內容,都有按部就班的在提升。

而所謂加值的基本前提,就是先要減廢、減掉不好的、污染高的,轉做附加價值高的產業,現在環保意識高漲,30年前可以忍受環保問題是因為吃不飽啊。有人說現在已經吃飽了,想要好一點的生活品質,所以要衛生、要環保、要永續。

主持人:整個台灣的未來的發展,最終目標就是就業增加、企業增強、經濟能夠成長,政府若能做到這樣,人民也會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