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聽人看媒體大未來》─新聞與時俱進 走向視覺化、數據化 (台灣醒報八週年社慶座談會─谷玲玲)

醒報編輯部 2016/09/06 13:13 點閱 1565 次
醒報八週年社慶座談會與談人─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谷玲玲。(photo by 盧明正)
醒報八週年社慶座談會與談人─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谷玲玲。(photo by 盧明正)

座談貴賓: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谷玲玲
《端傳媒》評論總監曾柏文
《台灣醒報》資深撰述 邱慕天
主持人:
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

二、台大新研所教授 谷玲玲

主持人:我想張院長之所以在短短的任職期間內就受到大家擁戴,就是因為他是一個有反應的官員。第二位邀請到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谷玲玲,谷教授過去一直是我們醒報的支持者,我們很感謝,請教授跟我們分享。

谷玲玲:社長、院長、各位貴賓,以及兩位年輕的媒體工作者大家好。確實如社長所講,大概從醒報開門之際,我們彼此就是互相陪伴、互相打氣的關係,不過今天社長給我的4 個題目我覺得蠻難的,時間有限,我想我只講一個觀念:新科技對於媒體到底有什麼啟示?那就是兩個字:創新。

報導統計視覺化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創新大概有幾個層面,第一,是提供新的報導形式,包括現在大家已經在媒體上看到的視覺化、數據化,《聯合報》等等報系在做,《天下》亦有圖表新聞,它們用大數據去統計分析,再把統計結果視覺化。

另外也有一些媒體已經開始在做,就是用電腦程式來播新聞, 大家可能有注意到《洛杉磯時報》,運用美國地震調查局的資料,持續接收並設計接收參數, 地震一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第一則新聞就出去了。

最近亦有些研究發現說,電腦播新聞的錯誤率比人報新聞的錯誤率還要低,而且有些媒體如《美聯社》,執行後發現用電腦播新聞其實並沒有影響到他的人力,即沒有因而解雇記者,因此電腦報新聞其實還有很多發展空間。去年,騰訊也開始使用自己發明的軟體用電腦播報了。

將VR、AR 運用到報導

另外,有電視用360 度視角提供影像新聞報導,也是現在所有媒體都很投入的,就是將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運用到新聞報導、新聞節目上,國內也有些網路媒體用動畫、遊戲、網路直播等新的形式播送新聞。

第二個創新的方向,就是提供新的產品,尤其是在行動載具上(手機、電腦也可以),設有一些預警的功能,比如說氣象、路況預警,或是軟體發新聞了就出現通知;另外還有提醒功能,譬如說你要看的節目來了,它會提醒節目已經上線、或是節目有新的相關資訊進來了。

服務「極度個人化」

第三種創新方向是服務讀者, 我們現在可以根據讀者的閱讀興趣、記錄,提供更進一步的個人化內容,顯現出過去提供的個人化內容其實還沒有非常個人化, 新的方向是「極度個人化」,譬如說連報紙的首頁,我收到的新聞和你收到的新聞是不一樣的, 民眾用手機搜新聞時也可以有個人選單做選擇,而每個人的選單都不一樣。

現在的媒體發達,也都讓觀眾能從不同的網路平台、行動平台、社交媒體等搜內容,行動平台也是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第四個創新方向,是服務廣告主。現在媒體可以擁有很多大數據資料,一方面可以服務讀者, 更了解你的讀者並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一方面也服務廣告主, 比如說讓廣告主更方便「目標行銷」。

國外有些媒體還將讀者的個人特質、生活形態做分類,讓廣告主可以準確找到他想服務、要服務的讀者,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的原生廣告。

尋找新商業模式

當然這裡面發生一些議題,你的生活可能因此而無所遁形,就算你的手機關機,別人都能知道你在幹什麼,你的24 小時生活被人以某種形式暴露了行蹤、監控了。人為了許多生活上的各種便利,犧牲了許多自己的隱私, 雖然媒體都會說你可以選擇要不要打勾,可以不要揭露。

但有時你若勾選不要提供地點,他就不會提供你後續的服務,比如說氣象和路況,它必須要知道你的確切地點到底在哪裡,才能提供你服務。

這些各式各樣的創新方向,意義到底是什麼?很多人認為說, 是在找新的商業模式,畢竟媒體也要賺錢,至少不能一直賠錢賠下去,我想,找新的商業模式固然是重點,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新的思維融入組織文化裡面, 把新科技當成一個機會而不是威脅,要勇於嘗試新的模式、與時俱進,才能因應環境的變化。

付費有助了解讀者

最後,我想探討的是,有沒有可能要求讀者和觀眾付費?付費機制的重要性不在於賺錢,幾乎所有的觀眾、讀者都不想付費, 那付費機制做了什麼?我覺得付費機制最大的一個好處,是幫助了解你的讀者、觀眾到底在幹什麼,你也可以收集到大數據。

主持人:非常謝謝谷玲玲教授與我們做的分享。


(座談會與談人谷玲玲(左起)、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前行政院長張善政、端傳媒評論總監曾柏文,以及台灣醒報資深論述邱慕天。盧明正/攝)

座談會提綱:

  • 一、《工具/ 通路主導內容》-- 資訊科技的發展如何主導著溝通與傳訊模式,迫使媒體工作者必須升級、轉型,甚至「砍掉重練」?
  • 二、《人人都是媒體人》-- 閱聽人如何在開放的媒體狂潮中從「接收者」(訂報收報、按時守著電視),升級成為「選讀者」、「策展人」(curator),甚至「協作者」?
  • 三、《媒體人如何突圍》-- 新媒體如何凸顯專業、特色與深度?如何生存/ 誰付費買單? 如何與權勢者(產、官、學界、意見領袖、藝人)互動、共榮?
  • 四、《新媒體形塑的社會》-- 從網路上的仇恨文化(網路小白),看新媒體在思想形塑與社會價值建造的困境,與新世代的閱讀意識與認知取向。

《從閱聽人看媒體大未來》台灣醒報八週年社慶座談會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