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聽人看媒體大未來》─新媒體的技術、素養、信仰與條件(台灣醒報八週年社慶座談會─邱慕天)

醒報編輯部 2016/09/06 13:23 點閱 2673 次
座談會與談人邱慕天。(photo by 盧明正/台灣醒報)
座談會與談人邱慕天。(photo by 盧明正/台灣醒報)

座談貴賓: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谷玲玲
《端傳媒》評論總監曾柏文
《台灣醒報》資深撰述 邱慕天
主持人:
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

四、台灣醒報資深撰述 邱慕天

主持人:接下來請《台灣醒報》資深撰述, 曾任醒報副總編輯的邱慕天。他在芝加哥三一大學神學院畢業,一直在研究網路新媒體與公共秩序、公共神學的互動,熱烈掌聲歡迎年輕的媒體工作者。

新媒體的概念

邱慕天:呼應《醒報》的名稱, 我為這份座談會題綱定下的標題叫做「媒體為何失去清醒」,目標是從傳播的「市場化」和「自由化」去思考一些哲學問題。

2016 年上半年有兩部關於新聞媒體的電影,一部是《驚爆焦點》(Spotlight),一部是《真相急先鋒》(Truth),我想先談這兩部電影都反映的,所謂21 世紀初以降「調查報導的式微」的暗流。

《真相急先鋒》的主體是電視台、《驚爆焦點》則是傳統報社。現在講新媒體一般都指數位和網路,但我認為把脈絡拉大來看, 這半世紀以來或是戰後的大眾媒體,在1990 年這一波自由開放的民主浪潮後,就已經步入新媒體挑戰的時代了。

《真相急先鋒》講述的是2004 年美國總統競選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一支專題企製小組去調查報導有關小布希過去在越戰時期服役紀錄的造假醜聞。另一部得獎電影《驚爆焦點》,則是《波士頓環球報》一個四人新聞調查團隊,追蹤2001 年時當地天主教教區的神父性侵男童的事件。

我觀察在這兩個調查報導裡, 主要的倫理張力與風暴,都來自新聞的競爭。

內部競爭:新聞是否能賺錢

什麼是新聞競爭呢? 我可以說它有兩種競爭,一是在新聞的垂直層,媒體內部的競爭(intra-media competition): 《真相急先鋒》裡面,女主角的新聞團隊在做調查報導的過程中,之所以被迫釋放了一個尚未被驗證成熟的新聞,導致她後來被反噬,甚至下台,就是因為她9 月3 日才開始做那則報導,但她報導上檔的時間卻被高層排在非常趕人的9 月8 日。

她本來希望9 月20 日再上, 調查就會更完備;但高層說「你們的報導節目已經不像那個時候那麼能賺錢了」。他說,1970 年代第一次推出調查報導時,晚間新聞還是能幫電視台賺錢的東西,那時這樣的調查報導非常叫好又叫座,所以這個團隊一直被養著。

但現在娛樂的、談話的,都在商業上給電視台更大利潤。所以他們只能撿剩下的檔期,還不能花太多時間做調查。如今,從報紙到網路台,傳媒無法堅持新聞品質或嚴肅的價值,來自不同質性、但本益比(CP 值)更高的內部內容競爭是一大主因。生產好新聞是很貴、很費時的。

台灣醒報資深撰述邱慕天在座談會現場談及媒體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
(台灣醒報資深撰述邱慕天在座談會現場談及媒體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盧明正/攝)

外部競爭:搶獨家為優先

另一部《驚爆焦點》他們的新聞團隊叫聚光燈(spotlight), 他們的調查報導能夠存活到2000 年初,也是因為他們的獨家一直給《波士頓環球報》很大的形象附加價值。可是到2000 年初時,他們太多同業的競爭者,空間因此受到壓縮。自由化讓大家都可以通過很低的門檻進入媒體市場,這就出現了業者間的競爭(inter-media competition)、水平層的新聞競爭張力。

聚光燈小組在調查過程中一直面對線索不齊備、無法咬死天主教會高層罪證的困境,但是過程中組員發現其他家媒體也在追蹤同樣的新聞,法院已經公布了其中一部分的解密檔案;他們覺得說如果其他競業對手抓到蛛絲馬跡就搶先曝光,那麼警覺的天主教會就會湮滅其他事證,所以他們必須要拚快搶獨家、試圖壟斷所有消息源。

這已經完全反映出我們今天新媒體的困境,就是「自由市場競爭」未必帶來好處,就是我們要的真相和品質。在資本主義的很多領域中,競爭都是汰弱留強;但新聞媒體卻遭遇彼此拖垮、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

猶如浮士德的交易

媒體有兩個很重要的價值觀, 第一個作為「大眾媒體」(mass media)你必須要面向大眾,你必須要有市場。如果沒有大眾做為你的閱讀基礎,那就是分眾或小眾媒體,你已經違背了大眾傳播的工作定義。

可是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價值觀是「信任」。新聞原本講求大眾信任,但當它為了搶佔市場, 而將公信力賠上,這何者孰重?

我把這個傳播困境稱之為「浮士德的交易」,你可能在這樣的傳播競爭中贏下了全球的市場, 但出賣的是你新聞人的靈魂。《聖經》馬太福音裡耶穌說,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耶穌這句話對傳播學的政治倫理意涵就是: 如果新聞賺得整個市場,但是賠上自己新聞的價值跟靈魂,又有什麼益處呢?

在搶得市場、搶得廣告、搶得市佔率的競爭中,陷入焦慮和亂了傳播分寸,我會說這是新聞競爭裡面第一個讓媒體不清醒的原因,因為看不見你保守你的靈魂是有最重要價值的,所以才會有《聖經》箴言上說:「你要保守你心, 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第二個我談到新媒體的自由主義挑戰,在於閱聽人加入回應後帶來的「使用者衍生內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概念。

新媒體的市場化

現在網路新媒體時代,傳媒為了要跟市場互動,所有的新聞上線以後都開放轉發,其網路轉發的邊際成本與擴散效益,是傳統紙本實體報沒辦法做到的。可是在閱聽市場擴散的過程中,原始新聞常被使用者繼續地加添內容、評論、心得,最後有可能走向失控、失焦,甚至會毀滅傳播人自身。

《真相急先鋒》裡,隨著CBS 團隊報導的布希醜聞案驗證疏漏重重,他們開始跟親共和黨的媒體和公關單位打起泥漿戰。這一度讓觀眾感到刺激:本來的賠錢貨,只能排在被冷落的檔期,居然一下成為收視率的金雞母,被拉到全美關注的焦點時段。

本來被60 分鐘剪輯、只有一集就會結束的專題,因為閱聽人被挑起關注和評論,開始不斷地趕製續集,且當初忍痛剪掉的訪談片段,都有機會重新登場、滿足嗜血的閱聽眾。就因為這則新聞轟動爆炸,成為在2004 年美國總統大選一直被炒作的議題。

媒體與閱聽眾玩火

今天很多新聞,刻意去留下了一個梗,它留下一個線索,它不做事實的查證,就是因為嚐到了UGC 的甜頭。它希望讀者來打我臉,它很開心只要輕鬆起個頭, 讀者就加入繼續地爆料,或是能吵起來,讓這新聞一直有熱度; 我們不但是議題的發起者,還是大亂鬥的平台。

但我把這叫做新媒體跟閱聽眾一起玩火的一種狀況。過去走訂閱模式的媒體講求信任,但現在把誘發UGC 當作釣魚的網路媒體,是在跳危險的華爾滋。

我們看到的危險,像是後來《真相急先鋒》的女主角被內部調查違反傳播倫理。後來她被解雇了,也在於同時她的不實報導激怒了布希支持者,她家都被人肉搜索、被其他媒體跟拍,還接到騷擾及死亡威脅的電話。

最後她的所有一切都被質疑, 她的精神幾乎崩潰,而真相其實在這角力當中反而永遠地遺失了。於是從調查報導的式微開始,我們看新聞人跟讀者跳這場亂七八糟的火舞,什麼真相也沒發覺,這是種「不知火舞」。

剛才柏文兄講的在新媒體的閱聽分眾,引致了「分類械鬥式書寫」,也是我在別處談過的「全球部落主義(global-tribalism)」。媒體自甘成為單一意識型態部落的酋長,率領特定信念族群,以新聞書寫和報導跟敵對陣營打筆戰。

那麼是否凝聚國族社會的「想像的共同體」,也會隨著新媒體的分眾書寫,讓共處一個社會的人群,處在彼此認知嚴重相左的不同想像世界呢?

自媒體與群媒體

這次《從閱聽人看媒體大未來》座談有四個提綱。這題目在我作為第四位與談人的位置重新思索後,我覺得非常好, 每一題剛好都可以讓我總結出一個關鍵字。

剛剛張前院長也講到新媒體裡「自媒體」的概念,自媒體就是個人成為一個書寫平台, 代表我自己獨家的觀點、或者是代表我所屬的意識型態部落的「言論領袖」。有些媒體把自己定位為自媒體,儘管她是由一群人書寫的。

我從媒體的角度還可以區分有另外兩種媒體的類型。還有一種叫「群媒體」。群媒體的概念就是:我們有一群的意見領袖。我們把他們鬆散地邀集在一起發表,成為一個言論的平台。但他們彼此分呈多元的觀念,時而結盟時而吵架對立, 或毫不相干。一個「新聞平台」,本身不為當中任何言論負上言責,而這群人的觀點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也沒辦法去整理出編輯台一致的觀點。

編輯自主的重要性

第三種是我推薦並嚮往的, 是有主體性也有多元性的獨立編輯台(editorial body)。比起「群媒體」,它清醒地知道並承認我們發表書寫與報導時所持的倫理共識和信念;而比起「自媒體」,它又多了編輯台內部討論反省得出的「集體智慧」。

編輯台需要保持清醒的要件, 其實就是在傳統媒體運作的模式,也是需要傳統媒體堅守的部分。

這四個問題裡面分別問到的幾個重點是,第一個是關於技術創新的問題,就像谷老師剛講的,傳統媒體需要追上新媒體的技術,跟上當代使用的各種科技載具。它的關鍵字就是「技術」。

人人都是媒體人

第二個問題認定了「人人都是媒體人」,但我會說突破這個表象認知的關鍵字是「素養」。在「人人都是媒體人」下, 閱聽人的素養、對媒體的批判識讀力,很大程度決定了我們是不是一直成為「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幫兇。

此外,閱聽人的視野有多寬, 決定了你能選擇看到的內容有多廣,所以對閱聽眾向下扎根的媒體識讀教育刻不容緩。閱聽人的素養是我第二個關鍵字。

第三個題目,問到新媒體如何突顯專業、特色與深度。這也和內容農場、以及我剛提到UGC 迷思下,「媒體和閱聽人一起玩火」的沈淪有關。

所以這裡,我下個關鍵字叫做「信仰」。作為一個媒體人, 「信仰」就是你心中的尺度。深刻的信仰讓你不是只看到市場,而是看向自己的靈魂永恆的歸屬。作為一個獨立媒體人, 你的靈魂、信仰是什麼、你的道德信念是什麼?這只有仰賴媒體人自己去抓住那個準則。

媒體需超越權勢

如果新媒體人沒有信仰,他不該去期待閱聽人的素養,因為當他內心沒有精神資源,去引導他持定媒體所謂的專業、特色與深度,那麼對「創新技術」學習,也不過是放在機會主義的應用思考罷了。這樣的人,又如何能夠不卑不亢地和有權勢者共榮?

因此我一直相信「第四權」的概念是屬神學的、屬真理的; 你必須超越一切的權勢,你必須有比世俗權力更高的信仰, 在這時代中才能看得清醒、看得清晰。

第四個問題是「新媒體形塑的社會如何超越網路上的仇恨文化」。就像谷老師剛才談到,新媒體科技包括自動化、非常個人化的新聞;新技術應用改變了使用者環境,讓閱聽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文化慣習(habitus), 所以我認為當凝視的關鍵字是「條件」(condition):我們當學會解讀這個巨變的媒體生態圈中, 新科技環境下傳媒與閱聽人的生存條件。

今天提到在面臨過度自由化的的商業競爭下,報導搶快、故事破碎,傳媒失去了公信力與制高點,甚至網路的匿名性、即時性,以及機遇性的人際互動,讓打帶跑、遭遇式的挑釁書寫也變得普遍。可以說數位科技一方面加劇了大眾傳播的沉淪,然而它卻也提供了資源針對問題修復及治理,端看我們是否清醒且妥善地使用它。

台灣醒報資深撰述邱慕天發表演說,與談人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古玲玲、端傳媒評論總監曾柏文專注聆聽。
(台灣醒報資深撰述邱慕天發表演說,與談人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谷玲玲、端傳媒評論總監曾柏文專注聆聽。盧明正/攝)

主持人:謝謝邱慕天的分享, 他非常深入地指出,未來《台灣醒報》該怎麼做。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不為點閱率、不為營利, 只為影響力而生存,我們希望發揮的是有信仰、有道德信念的影響力。當然,未來也是挑戰、考驗閱聽人,你是不是看你該看的內容,而不是看你想看的;醒報希望提供讀者開卷有益的新聞,希望為這社會贏得更多讀者。

座談會提綱:

  • 一、《工具/ 通路主導內容》-- 資訊科技的發展如何主導著溝通與傳訊模式,迫使媒體工作者必須升級、轉型,甚至「砍掉重練」?
  • 二、《人人都是媒體人》-- 閱聽人如何在開放的媒體狂潮中從「接收者」(訂報收報、按時守著電視),升級成為「選讀者」、「策展人」(curator),甚至「協作者」?
  • 三、《媒體人如何突圍》-- 新媒體如何凸顯專業、特色與深度?如何生存/ 誰付費買單? 如何與權勢者(產、官、學界、意見領袖、藝人)互動、共榮?
  • 四、《新媒體形塑的社會》-- 從網路上的仇恨文化(網路小白),看新媒體在思想形塑與社會價值建造的困境,與新世代的閱讀意識與認知取向。

《從閱聽人看媒體大未來》台灣醒報八週年社慶座談會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