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病態性肥胖 應先內科診治

李昀澔 2014/04/24 19:24 點閱 3668 次
減肥醫師蕭敦仁的患者黃先生BMI值在1年半前高達66.4,屬於嚴重的病態性肥胖,靠藥物治療搭配飲食、運動,成功減去80公斤體重。(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減肥醫師蕭敦仁的患者黃先生BMI值在1年半前高達66.4,屬於嚴重的病態性肥胖,靠藥物治療搭配飲食、運動,成功減去80公斤體重。(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40的『病態性肥胖』患者,未必需要動手術減肥。」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24日表示,嚴重肥胖者手術風險較高,宜先採內科治療半年,再評估手術必要,就算減肥效果不彰,也能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手術後復胖。長春診所院長劉伯恩也指出,病態性肥胖患者病因包括精神疾病或內分泌失調,有時對症下藥比手術更有效。

BMI值介於18.5至24間屬正常,27以上算肥胖,超過40就達到病態性肥胖等級,一般會建議採胃切除、胃間隔等外科手術治療。蕭敦仁表示,過去臨床研究已證實,外科手術不僅能有效減輕患者體重,也能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退化性關節炎及「三高」症狀,國外團隊追蹤逾15年後更發現,手術能降低患者死亡率近3成。

儘管外科手術效果佳,內視鏡手術死亡風險低於1%,但許多病態性肥胖者BMI都超過40,以體重2百公斤、身高170公分的男性為例,動刀風險較高,需要醫護人員嚴密照顧。蕭敦仁建議,宜先從藥物治療搭配飲食、運動及胃部塞水球等方式,逐步減至約150公斤,較適合動手術,且依健保給付規定,若內科治療半年未減去1成體重,可補助新台幣6萬元,全額自費則須20餘萬。

「治療病態性肥胖必須先釐清病因,」劉伯恩解釋,若是所謂「胃被撐大」的患者,接受胃切除或胃繞道等手術非常有效,例如藝人白雲半年就減去超過40公斤體重,但若是罹患精神疾病、荷爾蒙分泌失調,或有家族遺傳病史患者,胃部並未被撐大,則無手術必要,以藥物治療反而更有效。

「『等半年』其實對減肥療程很有幫助,」蕭敦仁指出,雖然只有5至10%的病態性肥胖患者能在半年內減去1成體重,治療前也不易評估療效,但藉由醫護人員協助,在半年內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手術後才能防止復胖。劉伯恩表示,胃間隔手術患者3至5年內復胖機率極高,就是因為沒有修正飲食、運動習慣,胃雖然「一時縮小」,數年後又會被撐大。

劉伯恩認為,健保補助內科治療無效的病態性肥胖患者立意雖佳,但現行制度存在漏洞,導致部分患者「懶得」接受循序漸進的正確治療方式,拿多年前門診的病歷去申請手術補助,企圖藉由開刀「一勞永逸」減肥,因此該給付規則實有修正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