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啟惠:科技與社會 需取得平衡

李昀澔 2013/10/23 19:45 點閱 3341 次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以「一個科學家的社會關懷」為題發表演說,指出具備前瞻性的決策者必須考量科技、環境與社會間的平衡。(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以「一個科學家的社會關懷」為題發表演說,指出具備前瞻性的決策者必須考量科技、環境與社會間的平衡。(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我認為決策的概念是,台灣20年後應該變成什麼樣子最理想,就朝那個方向發展。」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23日應台師大邀請發表演說時指出,全世界都面臨「永續發展」的問題,因此主政者必須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決策,而其中最困難的課題,就是必須在科技發展、環境保育及社會公義之間取得平衡。

翁啟惠以「一個科學家的社會關懷」為題發表演說,由個人求學歷程談起,說明決策者應如何取捨;「攻讀博士學位幾乎占滿我所有的時間。」翁啟惠說,「因此我雖然與女兒同住,卻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了。」翁啟惠指出,經營個人生涯與選擇研究方向的概念類似,管理公共事務亦同,「必須做出取捨,才能多方兼顧。」

「現在全球最重要的議題,說穿了就是人類該如何永續發展。」翁啟惠表示,如果沒有工業革命,或許人類不用煩惱環境、醫療、人口、能源等問題;「推動學術發展最困難的並不是學術本身,而是必須兼顧環境保育與社會公義。」他坦言,其中尺度拿捏實屬不易,「科學與社會失衡,造成大眾不安,非我所樂見。」

翁啟惠分享多年來整合學術與科技產業的心得,並以美國1988年至2003年推動「人類基因體計畫」為例,說明何謂「前瞻性決策」;他指出,美政府當初投資38億美元,至2010年創造7960億美元經濟效益、2440億元個人獲利,每年並提供31萬個工作機會;包括個人化醫療、預防醫學、食品科學、奈米科技、生物資訊等學門皆由此延伸,並紛紛成為目前科技發展的「顯學」。

「有趣的是,這個計畫的籌備,主要由美國健康環境辦公室與能源部主導。」翁啟惠解釋,這代表人類基因解碼並不只是醫學研究的一個項目,「而是牽涉了『所有』我們現在最關心的議題。」

翁啟惠指出,前瞻決策首重全面性,須尋求各領域達成共識,溝通過程中勢必爭議不斷,「但我想這就是民主可貴的地方吧!」翁啟惠呼籲國內學者,在提出研究計畫時,不能只追求國際熱門主題,而必須考量研究對台灣現況的助益,「我們拿台灣納稅人的錢做研究,當然也得負社會責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