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臺灣如何面對颱風 警覺與應變

醒報編輯部 2025/08/14 10:31 點閱 414 次

第11號中度颱風楊柳的中心於本月13日下午1時從臺東太麻里登陸,由於移動速度非常快,傍晚4時就從臺南市七股出海,是今年侵臺的第二個颱風。所幸楊柳的風雨帶集中在暴風圈裡,除了臺東部分地區觀測到有17級的陣風外,其餘平均風力多在14級以下;累積雨量也沒有超大豪雨的等級,對臺灣的損害相對輕微,是值得慶幸的事。

西北太平洋颱風仍威脅

根據中央氣象署的預測,今年太平洋颱風季的數量預估約 21~25個,侵臺約3~5個,目前正值颱風季的高峰期,未來幾個月我們仍有數個颱風侵襲的可能;再因全球暖化的影響,海溫不斷升高,不但颱風的強度會增加,降雨量還更大,同時颱風的行徑方向也更多變化,我們必須持續做好防範的措施。

颱風是臺灣的主要災害之一,對經濟的影響極為深遠。在直接損失方面,就是道路、橋梁、電力、水利設施等的損壞,災後修復還需投入大量的公帑與人力;同時停班停課也造成產值的可觀損失,例如去年山陀兒颱風造成全台停班2天,估計影響產值超過500億元。
颱風侵襲期間,民眾搶購糧食、水、電池等民生物資,影響物價波動;製造業不免停工及物流中斷,且由於出口訂單延誤,造成國際客戶信心下降,外資與企業可能因災害頻率提高,重新評估投資風險與保險成本。而農田淹水、漁塭破損、牲畜死亡等,農漁業的損失與後續復耕成本年年都逾數億元以上,已成為政府沉重的負擔。

因應颱風挑戰方法多

臺灣在經歷七月丹娜絲颱風及三波西南氣流的致災性暴雨後,面對後續的颱風季挑戰,需採取分階段、分層次的強化防災策略。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層面,務要快速完成排水及防洪設施的檢修與強化,特別是都會區關鍵基礎設施更要優先提升防護,如變電站、醫院、大眾運輸車站、數據中心等;山區要配置熱顯像無人機隊,透過地表溫度的異常變化偵測潛在崩坍地,發放衛星通訊設備與72小時自給式生存包(含淨水藥片、高熱量口糧、急救毯等)給偏遠的社區部落。

農漁業要發展創新的防減災作為,如智慧型溫室抗風系統、結合水質感測器與AI技術的養殖漁業預警平台、優化農作物的保險判定與理賠。防救災指揮體系更需強化整合應變,統合中央、地方、國軍、海巡等資源,協同調動後勤及人力的支援。

全民協力防災、救災

社區與民間團體的參與,是國家防救災動員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社區居民會最先察覺異常現象,能在災害初期發出警訊,同時地方志工與民間團體結構扁平,不需繁複審批,就能快速組織救援隊伍或調度物資。另一方面,在地民眾熟悉地形、弱勢族群分布與交通瓶頸,能精準引導撤離或物資送達,維繫社區的凝聚力,且民間組織靈活多元,從動物救援到心理陪伴,提供政府部門較難深入的關懷服務。

當然,民眾個人與家庭也要做好防災準備,時時關注氣象與警報,完善居家的安全檢查,儲備家庭避難包與應急物資,擬定好行動計畫與避難路線,不讓自己與家人在災難來臨之際陷入危境。
透過「中央統合指揮 + 地方巡檢強化+ 社區動員協力 + 家庭個人備戰」四大層面的推動,才能在氣候暖化日益升高的危機上,成功抵抗未來颱風或極端天氣的侵擾,將自然災害帶來的複合型風險降至最低。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