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人工智慧看人性尊嚴

醒報編輯部 2025/07/16 12:09 點閱 410 次
每一位公民的關心與行動,AI才不會造成另一場人類自主權的失落。(網路截圖)
每一位公民的關心與行動,AI才不會造成另一場人類自主權的失落。(網路截圖)

人工智慧(AI)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但它並不一定總是受到歡迎,從法國一個「Hiatus」(中斷)聯盟的抵制行動,時代雜誌一篇文章提醒AI極權的風險,再到一般用戶對谷歌AI強推政策的無奈,這些來自不同角度的觀察與反思,構成了一幅AI時代下人類社會多面向的圖像。

社會既有興奮與期待,也有憂慮與反彈。但面對這場席捲全球的AI浪潮,無論是推崇者或批評者,都不得不面對同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維持人性尊嚴與社會公平?

AI負面影響多

「Hiatus」是一個由法國多個公民團體組成的聯盟,公開主張抵制AI及其背後所代表的工業體系。他們提出的觀點極具挑戰性,AI的快速部署不僅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加劇生態災難,同時也帶來了勞工剝削、社會不平等與權力集中的問題。舉例來說,AI運算所需的晶片和資料中心,需仰賴大量礦產、能源與水資源,而這些資源開採多發生在全球南方國家,重演了新殖民主義的劇碼。

此外,AI普及也導致專業工作技能的喪失與被取代,使得勞工在工作現場更加無力。更嚴重的是,AI往往被用來強化政府的緊縮政策與監控措施,侵蝕社會正義與人權保障。

這些批判在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顯得格外刺耳,因為大多數政府與企業仍在為AI投入大量資金與政策支持。例如歐盟推出的AI法案,看似為了規範AI風險,實際上更像是為了催生一個新的產業市場,以便與美國與中國競爭。但正如「Hiatus」所言,歐洲其實很難追趕上這場競賽,而這場競賽本身是否值得追逐,更是值得反思。

權力極度集中

與此類似,時代雜誌提出的「Authoritarian Intelligence」(極權智慧)概念,也點出了另一層的危機。今日AI發展與當年網路興起時最大的不同,在於權力極度集中。早年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時,大企業、小企業、政府、學界之間尚能保持某種制衡。而今日的AI,幾乎完全由少數大科技公司主導。這些公司不僅決定產品與商業模式,甚至掌控了AI技術本身的研究方向與倫理規範。他們塑造了一種「技術必然性」敘事:AI無所不在是未來的唯一道路。任何質疑都被指為落伍或阻礙進步。

更具體的實例,谷歌的用戶發現,谷歌在未經明確同意的情況下,將Gemini AI功能整合到Gmail、Google Assistant甚至Android系統深處。用戶若不喜歡這些AI功能,往往得在繁複的設定中四處摸索,甚至無法完全關閉。

掠奪用戶的自主性

代表使用者被迫使用不成熟的AI,也失去對自身數據是否被用來訓練AI的掌控權。這樣的情境如同大企業正在由上而下塑造社會,掠奪用戶的自主性。

那麼難道我們只能接受AI,一切如命運所安排?事實並非如此。技術本身無善惡,但其使用方式與治理架構卻直接影響社會走向。如果讓科技公司獨占話語權,AI就很可能成為權力工具;若能建立有效的公共政策與監督機制,AI也有可能成為促進科學發展與社會福祉的力量。

人類自主權的失落

具體而言,社會應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其一,制定透明、細緻的AI應用規範,尤其是涉及個人數據與決策的領域,例如醫療、教育、金融。

其二,建立AI治理的公共機構,確保技術開發與應用有獨立於企業利益之外的社會審議與監管。

其三,推動開放且多元的AI研究資助機制,不讓少數巨頭壟斷技術與資金流向。

其四,普及社會教育,讓公民了解AI帶來的風險與挑戰,而非只停留在「科技無敵」的迷思之中。

這一切說來容易做來難,但若我們仍相信民主制度與人性價值,就必須在AI議題上堅持這樣的立場。未來的技術社會不該是一場無止盡的速度競賽,而應該是一次以人類整體福祉為優先的集體選擇。而這樣的選擇,需要每一位公民的關心與行動,不能只是任由科技公司與政府密室協商決定我們的未來。唯有如此,AI才不會造成另一場人類自主權的失落。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