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如何不成為美中籌碼?

醒報編輯部 2025/10/22 14:47 點閱 326 次

雖然美中之間的角力從未停歇,川普終將會見習。最近川普使這場權力遊戲再度升溫,聲稱「看不出中國會犯台」,同時強調「台灣是中國眼中的蘋果」。這句話表面上似乎在安撫外界,實則透露出一種大國政治的邏輯,在他眼中,台灣不是一個主體,而是一個可以拿來談判的籌碼。

從貿易、稀土、晶片到地緣政治,台灣被擺上談判桌的次數越多,主體性就越危險。

美重視利益而非盟友

川普一向擅長以交易思維看待國際政治,他重視的不是理念與盟友,而是可換得的利益與實際籌碼。他與習近平之間的互動,從「我和他關係很好」到「我們不會有問題」,這些話的背後是一種對大國勢力平衡的自信與算計。當他強調「美國是最強的軍事力量」時,那並非對台灣的安全承諾,而是一種對自身談判籌碼的展示。

川普的美國優先哲學從未改變,他的政策始終以「能為美國帶來什麼」為核心。正因如此,台灣在他的戰略佈局中,被歸入「可交易」而非「重要盟友」的範疇。

台灣被歸入「交易」對象

當前中美關係的緊張,稀土、晶片、AI與科技制裁已構成新冷戰的主軸。中國在稀土出口上設限,美國則以加徵關稅相抗衡。這場經濟戰背後的真實意圖,是爭奪全球科技與供應鏈的話語權,台灣正位於這條戰線的正中央。半導體是台灣的護國神山,也是美中競逐的核心戰場。

川普口中對台的「抱怨」,其實反映出他認為美國在晶片產業被邊緣化的焦慮。這種焦慮使他希望「晶片回流美國」,並以此作為外交籌碼的一部分。對他而言,台灣不是戰略夥伴,而是供應鏈中必須被重新定義的位置。

在這樣的環境中,台灣的危險並非直接來自戰爭,而是來自於「被交易」。當兩個大國在談判桌上討論「台灣問題」時,真正缺席的卻是台灣自己的聲音。因兩岸長期不對話,台灣只能在邊緣「看戲」,無法加入棋局,遑論左右情勢。這不是悲觀的預測,而是現實的警訊。川普與習近平的會面,不論談成什麼,台灣都不會在其中握有主導權。

我國毫無主導權

面對這種結構性困境,賴清德政府若要避免讓台灣成為他人手中的棋子,必須重新釐清戰略定位。首先要從「完全依美」轉向「主動對話、平衡等距」。僅靠美國的安全承諾並非長久之計,因為美國的政策隨政權更替而變,國際支持也會因利益而轉移。唯有穩定的台美中三邊關係、建立可持續的對話機制,才能降低被邊緣化的風險。

中國對台立場的強硬早已無庸贅述,它強調「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並一再重申「不允許任何勢力將台灣分裂出去」。在這樣的壓力下,台灣若以挑釁或對抗的姿態回應,只會加劇緊張。但若完全退讓,也等同於放棄自主性。因此所謂「不挑釁、不屈從」的中庸之道,正是台灣必須堅守的立場。這不只是外交策略,更是一種國家生存的智慧。

應該尋求和而不同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這句話在今天仍有其政治哲理。台灣應在兩強之間尋求「和」而非「同」,維持多邊對話的彈性,並以和平為基調展現自主性。當全球供應鏈碎片化、貿易戰屢起、AI與綠能科技成為新戰場時,台灣若能成為區域穩定與創新的關鍵節點,而非對抗的前線,就能化被動為主動。

川普的言論或許只是政治表演的一部分,但它提醒我們,國際政治的本質仍是「實力與利益的交換」。在這場大國政治的棋局裡,台灣若無法下出自己的步伐,就只能任人擺佈。真正的安全,不在於他國的承諾,而在於能否以智慧與決心,讓世界承認台灣的存在不是一枚棋子,而是一位重要的棋手和夥伴。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