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兩岸關係的緊張不僅影響了政治交流,更對台灣觀光產業造成了傷害。自疫情後全球旅遊逐步恢復正常,各國爭相搶奪觀光市場,但台灣觀光業卻仍陷於低迷之中。究其原因,陸客來台旅遊尚未全面開放無疑是主要因素之一。
當然,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問題,並非僅是經濟利益的考量,更涉及國家安全、政治尊嚴及兩岸互信等複雜議題。面對觀光業界的期盼與政府的審慎態度,台灣應如何在經濟與政治之間取得平衡,成為當前急需探討的課題。
觀光產值不可小覷
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的統計數據,2024年台灣觀光逆差高達899.2萬人次,觀光產值逆差約6922億元,嚴重影響了旅遊業者與相關就業人口。過去陸客一直是台灣觀光的重要來源,2008年開放陸客來台後,人次逐年攀升,2015年達到418萬人次,推動來台台灣觀人數達到千萬人次的高峰。陸客不僅為台灣帶來大量觀光收益,其消費力更能帶動各行各業,形成龐大的經濟效益,現在卻因陸客的缺席使台灣觀光業深陷寒冬之中。
觀光業界普遍期待政府能夠儘速開放陸客來台,以填補住房率低迷與觀光收益不足的缺口。有業者指出,每10位觀光客就能創造0.55個直接就業機會及2.5個衍生就業機會。但政府對於開放陸客仍持審慎態度,強調需透過「小兩會」機制進行協商。
國安考量不顧
政府擔憂陸客來台可能會有過去曾出現的「說斷就斷」風險、低價競爭、旅遊品質下降及環境髒亂等問題。此外考量兩岸目前的政治緊張情勢及中共軍機繞台等挑釁行為,政府在國家安全層面無法掉以輕心。
民進黨政府在兩岸議題上一貫強調「對等尊嚴」原則,但怎樣才算是「對等尊嚴」永遠說不清楚。兩岸在政治價值上的分歧,使得本應是經濟性質的觀光議題也蒙上濃厚的政治色彩。政府將開放陸客視為政治談判的籌碼,這樣的策略要面子不要裡子,讓觀光業者成為犧牲品。
建立有效審核機制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開放陸客來台不僅能帶動觀光收益,更可促進地方經濟活絡、增加就業機會。開放同時也伴隨風險,政府擔心低價團可能帶來消費糾紛,或是陸方以觀光為名行政治統戰之實。因此如何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管理陸客來台觀光所可能衍生的問題,成為政策推動的關鍵。例如可建立更嚴格的審核機制,確保旅遊團品質,同時制定相關配套措施以因應突發的兩岸局勢變化。
政府在兩岸觀光政策上應扮演積極促進者的角色,而非僅以政治為考量延宕政策推動。觀光業者多次反映需求,地方政府也積極規劃接待陸客的方案,但若中央政府遲遲不表態,將導致地方觀光資源無法有效利用,業者生計受損。
重點只在於管理
所以政府應正視市場和人民需求,制定可行的政策路徑,逐步開放陸客來台,並在過程中積極溝通以建立良好制度。政府唯有真正行動起來,不要光說不練,推三阻四,觀光產業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開放陸客來台觀光,無疑能為台灣觀光產業注入強心針,重點只在於管理。期望政府能以更務實且前瞻的態度,推動兩岸觀光交流,為台灣觀光產業帶來新的生機,同時也為兩岸關係開創更多和平交流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