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爭鋒相對的惡意 讓兩岸旅遊沒有未來

醒報編輯部 2024/06/12 14:47 點閱 1180 次

在對立的兩岸環境中,猜忌跟敵意都會不斷滋長。如何利用善意的間隙,多多積累善意來化解關係,政府需要更盡力處理。兩岸的旅遊開放其實就是一件美事。

台人旅遊愛出國

在國外旅遊的選項中,除了過去很受歡迎的日本、韓國行之外,中國其實也有很大的旅遊潛力,尤其兩岸語言互通,加上食品口味相似,本來是國內旅行社可以大肆表演的舞台。現在卻面對政府對六月後的赴中旅遊團喊卡。

但不管業者如何爭取,赴中國旅遊的禁團令仍然確定不會解除。6月原本要出的1000多團旅遊團,雖然仍可出團。但是到底何時可以恢復,還是遙遙無期。

台灣政府態度強硬,認為對岸沒有對等開放之前,不在不對等的條件下開放赴陸的旅遊團。其實這些業者都是台灣人,雖然出團到中國一定會有當地的地陪或導遊,但是受害的還是台灣業者。中國團不來台灣,已經讓台灣在地的業者賺不到錢,現在又讓台灣的業者去不了大陸,這樣對台灣相關業者來說,等於雙重損失。如果一個政策最後台灣民眾成了最大受害者,這樣的政策本身就有問題。

善意要更開放

台灣政府也不是鐵板一塊,在表態中也是有隱晦的善意,希望原定到馬祖踩線的福州業者可以先恢復,接著再談進一步的開放。兩岸如果在善意上隱隱晦晦,卻在惡意表態上爭鋒相對,要說能夠彼此善意互動,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兩岸互動平等很重要,但是在一個敵意橫行的時候,任何善意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不能解決兩岸這樣的畸形對抗,要進一步開放非常困難。

政府作為業者的推銷員,必須要有更寬大的心胸。台灣需要對外界更加開放,除了鄰近的韓國跟日本,台灣跟大陸語言的優勢,還有共同歷史文化脈絡的背景,大陸的旅遊市場都是一塊沃田。對台灣的業者也是更容易的操作,如果政府一句話就能擋掉幾千團的旅遊跟商機,也未免太不忽視旅遊業者的需求。

總統的承諾在哪裡

賴清德總統上任時,曾經呼籲對於沒有共識的事物可以先放下,先以有共識的政策優先推動。時至今日,上任也一個月了,請問優先要推動的政策是甚麼?難道藍綠白之間毫無共識可言嗎?或許旅遊開放就是一個議題,畢竟開放之餘,賺錢的是台灣旅遊業者,開心的是去玩的台灣民眾,何樂而不為?

如果政府不願意退讓,卻仍然希望獲得重大的經濟利益,那就是緣木求魚。談判一定有得有失,台灣這邊可以讓步到甚麼程度?希望換到甚麼樣的福利?政府跟業者要有共識,不然政府滿足了民族主義,卻失了旅遊業的心。兩相比較,政府未必能賺到正面的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