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協助產業升級 降低關稅衝擊

戴肇洋 2025/02/25 12:00 點閱 322 次
美國總統川普14日公布課徵對等關稅的藍圖,對象為每個向美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的國家。(中央社)
美國總統川普14日公布課徵對等關稅的藍圖,對象為每個向美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的國家。(中央社)

今年以來,國際社會最矚目的焦點,除了中國大陸在西方國家封鎖高階晶片下「DeepSeek」人工智慧(AI)模型橫空出世,其低成本、高性能AI模型,讓全球AI產業的發展造成震撼之外,莫過美國總統川普以追求公平貿易為理由,再度推出課徵關稅政策,甚至批准最快從4月起實施「對等關稅」計畫,在讓干擾自由貿易秩序的同時,讓全球產業發展的前景籠罩陰霾。

調整現行全球貿易制度

誠如許多學者指出,川普上任之後,除了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產品課徵10%關稅、加拿大與墨西哥則是課徵25%關稅之外,推出對等關稅計畫乃是藉此調整現行全球貿易制度。亦即川普認為,部分與美國貿易的國家透過產業補貼、匯率干預,以及採取許多不公平措施或不合理限制,造成美國貿易赤字持續增加,需要採取平衡措施,排除關稅障礙與貿易壁壘。

美國生產可豁免關稅

無庸置疑,然而川普最終目的是希望在落實「美國生產,豁免關稅」政策之下,將製造轉移至美國生產,除了降低貿易赤字之外,增加美國基層勞工就業機會,藉此改善所得收入,進而達到「美國再次偉大(MAGA)」願景。

由於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外貿導向,去年憑藉全球AI熱絡,加上電子、資訊通信相關產品需求暢旺,全年出口達到4,750.7億美元,創下史上第二佳績,如果排除出口香港份額,台灣對美國的出口已經超越中國大陸。在貿易保護主義暈染下,一旦全面爆發關稅戰,台灣難以避免在美國所掀起的關稅戰風暴中受到衝擊,目前許多企業已經開始思考異地遷廠重新布局。

無法忽略全球變局

在此同時,隨著美中貿易爭端升溫、通膨未緩,加上美中兩國AI產業發展競爭,以及川普關稅政策所延伸的貿易風險劇增等變局,將會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雖此一情勢必對台商的市場布局造成影響,但卻為台灣產業因全球供應鏈重組,而帶來更多潛在之機會,尤其高階晶片產業對全球許多關鍵產業所扮演的角色不斷提升。

也就是說,台灣市場規模狹小、自然資源有限,面對未來「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環境之下,必須與時俱進加強台灣經濟體質,妥善規劃產業中、長期發展政策。若與先進國家製造業比較,台灣製造業占GDP的比重最高,2023年達到37%,較2022年的34%成長3個百分點,而且持續上升,甚至是台灣人均GDP跨過3萬美元的重要關鍵。

解決產業的兩極發展

很顯然地,製造業仍然是帶動未來台灣經濟成長的模式,在美國關稅衝擊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下,若要製造業持續既有優勢,則需政府挹注資源協助產業升級,進而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扮演角色。此外,則是必須解決產業「K型」兩極發展模式。亦即在電子、資訊通信相關產業快速成長的同時,其他領域尤其傳統產業卻又顯得遲緩,更是無法輕忽。

整體而言,過去以來政府所推出的協助產業方案,仍然偏向大型企業,而且以選擇「贏家」的產業,例如晶片產業,未來必須調整提供更多支持中小企業居多屬於較弱勢的傳統產業解決包括缺水、缺電及缺地不足瓶頸。唯有如此,始能協助台灣產業在此波關稅浪潮下降低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