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加強保育藍碳 降低臺灣碳排

醒報編輯部 2025/02/13 12:23 點閱 145 次

行政院環境部於本月7日召開「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公聽會,會中環保團體呼籲經濟部要詳細評估新增投資高耗能產業(如AI、半導體、資料中心)未來的成長及排碳量,經濟部坦言這些產業的投資發展幅度十分可觀,電力及能源的需求難以下降,將是我國製造業削減碳排的主要障礙,顯示我國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的前景十分艱鉅。

藍碳生態系統的固碳功能

其實從整體的視角來看,我國有一個極佳的減碳方法,就是增加藍碳(Blue Carbon)的儲碳功能。藍碳是指由海洋及沿海生態系統(如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所吸收和儲存的碳。這些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全球交通運輸排放量的50%。
與陸地的森林不同,海洋藍碳生態系統沉積物的缺氧環境,使其中的碳可以被封存數百年至千年,顯著降低了碳重返大氣層的風險,在減緩氣候暖化和實現碳中和目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藍碳的多元效益

此外,紅樹林和鹽沼能夠抵禦風暴潮、減少海岸的侵蝕,保護眾多的沿海社區,在防災韌性與生態保護方面十分重要;同時海草床是魚類、海龜等海洋生物的育幼場,維持海洋食物鏈的穩定,更是生物多樣性的最佳庇護所。
藍碳生態系統的漁業資源支持全球數千萬人的生計;在全球的碳信用市場方面,可經由藍碳項目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推動永續發展的工作。因此藍碳也具有可觀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藍碳前景挑戰高

藍碳生態系統是地球天然的「氣候調節器」,其固碳效率、長期儲存能力及多重生態價值,使其成為因應全球暖化的關鍵自然解方。
可是目前全球藍碳生態系統正嚴重退化,有30~50%的紅樹林與鹽沼已因開發(如水產養殖、城市擴張等)消失,海草床每年減少7%,退化後的藍碳生態系統會從「碳匯」轉為「碳源」,釋放儲存的碳,加劇氣候暖化的威脅。

另一方面,氣候暖化導致的海水升溫、酸化及海平面上升等,也威脅紅樹林和海草床的生存;極端天氣(如強烈颱風、暴潮巨浪)會破壞生態結構,降低固碳能力,因此聯合國正在推動的「海洋科學十年」計劃(2021-2030),就強調要加強藍碳的調查、研究與保護。

臺灣要積極保育藍碳

臺灣擁有豐富的藍碳生態系,主要分佈集中在本島西部的河口地帶、海岸潮間帶,以及澎湖、綠島、蘭嶼、東沙等離島地區,依據學界的初步調查,臺灣三種藍碳生態系的面積約有6325公頃,每年儲碳9萬5千多噸,總儲碳量約有34萬1千多噸,就以西南沿海濕地碳匯潛力而言,相當於全臺森林碳匯量12%,因此藍碳是我國重要且不可忽視的的碳匯之一,若是加強保育計畫,還有提升藍碳儲量的重大潛力。

雖然臺灣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已經包括了森林碳匯的數據,但是目前尚未將「藍碳生態系」的碳匯存量納入正式的計算架構,殊為可惜。建議政府要成立跨部會(海委會、農委會、經濟部、內政部、環境部等)的協調機制,長期持續的觀測評估,建構量化的碳封存效益模式,並將藍碳納入國家自定貢獻(NDC)的報告之中。

海洋藍碳生態系統具有相當高的碳匯能力,對於達成我國2050淨零排放目標具有重要作用,歐盟及日、韓等多國均積極投入,我們絕不能輕忽,要認真的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