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新春伊始,台灣的政治就迎來了一個充滿衝突與動盪的危機,從年前的政局對峙,到罷免潮的全面爆發,朝野雙方的角力已不再侷限於政策與治理,而是演變為純粹的政治鬥爭。
在這場激烈的政治攻防中,罷免不再是憲法保障的民主權利,而成為政黨動員選民、鞏固支持度的工具。這不僅加深了社會對立,也讓執政當局陷入政治鬥爭的旋渦,漸行漸遠於民生與發展的核心議題。
政治生存戰
台灣的罷免制度本應是人民監督民意代表的最後手段,卻在今年被操弄成一場「政治生存戰」。立法院新會期甫開始,民進黨即發動大規模的罷免行動,目標直指41位國民黨區域立委。這場由民進黨主導的「大罷免」,不僅將朝野對立推向極端,還讓立法院瀰漫著敵對氛圍,使得政策討論與法案審議徹底失焦。
罷免作為政治鬥爭的延長線,讓台灣的民主機制出現嚴重的扭曲。按照現行罷免門檻,即便選民未必支持罷免,只要選舉動員能力強的一方能催出足夠投票人數,便可讓現任立委下台。如此一來,民進黨便可利用罷免戰降低立院反對的席次,企圖扭轉國會少數的不利局面。但這種策略的後果,卻是讓社會進一步撕裂,選民因政黨操弄而陷入仇恨與對抗,政治對話幾乎蕩然無存。
陷入罷免的無限輪迴
藍營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準備對特定綠委發動罷免行動。當罷免變成政黨間互相攻擊的手段,整個台灣社會將無法避免陷入罷免的無限輪迴,每一次選舉結果都可能被政黨動員的罷免戰術所推翻,進而影響政治的穩定性。
總統賴清德在新春期間發表談話,表達希望朝野和諧、社會團結。與此同時,行政院卻持續針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提起覆議,甚至由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自送交覆議案。這樣的雙面策略,不僅讓政府陷入治理僵局,也讓民眾對執政者的誠信產生懷疑。
覆議或釋憲僵局
除了罷免,民進黨政府還積極透過覆議與釋憲等方式來對抗國會多數。三大法案(憲訴法、選罷法、財劃法)皆因行政院的覆議或釋憲而進入僵局。這種不斷對抗國會的手段,讓執政黨的施政重點完全偏離民生與經濟,轉而聚焦在政治鬥爭與權力競逐。
在這樣的背景下,賴清德政府與立法院的關係已進入一種惡性循環。當行政權與立法權的衝突無法透過協商解決,執政黨選擇的方式是訴諸群眾動員,試圖透過街頭政治來翻轉立法院的局勢。這種策略的風險極高,不僅可能造成社會動盪,也可能讓政府本身陷入更大的困境。
恐致治理停滯不前
這種對抗式治理的最大危機,在於它將使政府陷入長期的政治內耗。賴清德政府若不改變現有策略,未來幾年內將持續與立法院陷入惡鬥,導致國家治理停滯不前。對於台灣而言,這無疑是一場重大的危機,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民生福祉都將被犧牲於政黨鬥爭之中。
台灣需要一場政治重建,而不是無休止的罷免戰。朝野應共同承諾停止罷免行動,並回歸到政策與施政的討論。無論是賴清德政府還是在野黨,都應該認識到,政治的核心不在於權力競逐,而在於如何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
台灣民主的未來,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擺脫政治鬥爭的泥淖,回歸理性治理的正軌。罷免戰爭的持續,只會讓台灣政治陷入更深的分裂,最終損害的是整個社會的福祉。面對川普的關稅戰,政府應停止這場無謂的鬥爭,共同面對外敵,讓台灣的政治重新回到應有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