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罷免若當成積極權利,容易造成多次政治動員、社會不安定!」學者曲兆祥針對罷免制度受訪時如此分析,他同時強調,民進黨在覆議、釋憲不成下,自然會盼透過大罷免牽制在野黨立法;學者蘇子喬受訪時也說,國會議員不只代表選區利益,在立法上也有全國性考量,國外較少有國會議員的罷免。
大罷免從2月開始,在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等立委的號召下掀起浪潮,全台幾乎所有國民黨區域立委都有民眾連署罷免,目前已有20幾位國民黨立委的二階連署可能過關,台北市5位國民黨立委更是通通超標,預計7到8月將會有一波罷免的投票潮。
國外少罷免國會議員
對此,師大政研所教授曲兆祥受訪時表示,一般來說,人民的權利會有積極與消極兩種,積極是創造人民利益與福利,消極是防止人民受害,我國《憲法》當初設置罷免權最初偏向消極權,相對於選舉是積極權,兩者是相反的權利設計,但若罷免權當成積極的政治權利,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蘇子喬受訪時說,罷免制度在國外主要是地方行政首長,在國會議員很少見,因為地方首長是獨任制,但以代議理論來說,國會選出的議員是合議制,代表的不只是選區的利益,在全國性的立法上也是全民代表,因此國外大多不太會強調國會議員的罷免。
罷免動員易致動盪
另外,蘇子喬說,代議民主有2個理論,「委任說」代表民代完全反映選區利益,這樣就會強調罷免制度;但若以「獨立判斷說」來看,國會議員仍有獨立行使職權的空間,不完全代表選區利益,若表現不好,可透過下次選舉使其不連任。他也提到,國會表決是合議制,集體行為表現很難單獨決策,若因為表決的政治立場推動選區罷免,理論上不太合理。
「全球民主國家將Recall(罷免)真正擺到政治制度的很少!」曲兆祥也說,直接讓公民連署罷免權的幾乎沒有,尤其是聯邦制。
他強調,也許有些民選政治人物會胡鬧,但大多都認為要等任期做滿4年再說,畢竟被選上的政治人物也有選民基礎,若選舉完又罷免,每選一次就是一次政治動員,社會就容易傾向不安定。
立法院被罷免癱瘓?
「參政權主要以選舉權為主!」蘇子喬說,直接民權的創制與複決次之,最後才是罷免,即使是公投的直接民權,也通常是對公共議題、政策表達意見。他指出,雖然我國《憲法》有規範罷免權,且條文是接在「選舉」後面,但在實務上都是排在最後的權利,不會輕易動用。
曲兆祥指出,其他先進民主國家的民主程度不會比台灣差,為何其他國家很少罷免制度?他分析說,若有政黨因為上次選舉選得不好,就利用罷免來干擾其他政黨,立法機關的正常功能容易癱瘓,以立法院此會期為例,到了5月行政院長總質詢都尚未完成,也看不到有重大法案通過。
在野難提爭議法案
「不讓立法院正常運作就是民進黨的目的!」曲兆祥說,由於國會是在野黨多數,通過的大多是執政黨不想要的法案,若持續覆議也太麻煩,發動大罷免、癱瘓國會就可以讓國民黨立委被迫回防選區,無論最後是否罷免成功,「目的都已經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