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恩跟你談減重》年節餐飲 溫度「決定」胖度

劉伯恩 / 資深減重醫師 2025/01/20 16:39 點閱 99 次
有許多人以火鍋料為主餐。但卻不知道這些熱騰騰的食材,進入體內很快地就會被吸收,而產生高GI值,進而大部分醣分就儲存在體內而形成「肥肉」。(網路截圖)
有許多人以火鍋料為主餐。但卻不知道這些熱騰騰的食材,進入體內很快地就會被吸收,而產生高GI值,進而大部分醣分就儲存在體內而形成「肥肉」。(網路截圖)

依據歷年來的統計資料,農曆假期時間越長,結束後暴肥的比例就越高,平均體重少則多了3%,多則甚至長了6%~7%的肥肉。而探討其原因,除了假期增加後,大餐高熱量飯局的頻率變多外,另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氣候正值冬季寒流季節,天氣冷吃熱式火鍋料理的機會就變多。

常吃火鍋易胖

最近在臨床門診就碰到「有許多病人」,抱怨並沒吃什麼油炸的食物,只是因為天氣冷,大部分以火鍋料為主餐。如果從熱量學來看,單純的一般火鍋其熱量應該不會太高,其問題就出在,火鍋料食材大部分都是以高溫型態呈現,似乎還沒有出現「冰冷」型的火鍋!

在臨床營養學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各種不同的食物,在吃進體內就會產生不同的「升醣指數」(一般就簡稱為食物的GI值),其代表的意義就是用於衡量醣類對血糖值的影響,是一種食物升高血糖能力的量度。

而GI值高的食物其所糖份會迅速被釋放到血液循環系統而被吸收,導致血糖迅速上升再慢慢下降。相反的,低GI值的食物其所含的糖分會慢慢被分解後再被吸收,這樣就可以維持血糖的穩定度。

烹煮越久GI值越高

然而因為人類已進步到大部分食物都會經過加溫才入口,但同樣一種食材,經過不同問度的烘培,就會產生不同數值的GI值,而且烹煮的時間越長,其GI值就會更高。
因為澱粉顆粒經過水、溫度及壓力的作用,就會使原本緊密的澱粉顆粒,產生不同程度的膨脹,進而使顆粒間的連接見斷裂,進而成為小分子顆粒,而更容易被小腸吸收。

飲食注重「食材溫度」

而台灣人的飲食口味除了油炸類外,特別偏愛「熱食」,所以以前在街上,常可看到所謂「剛出爐麵包」的招牌,甚至小時候,大人都會叮嚀「要探燒呷」(趁熱吃的意思),就是食物經高溫烹調後就會散發一些讓人胃口大開的香味,但卻不知道這些熱騰騰的食材,進入體內很快地就會被吸收,而產生高GI值,進而大部分醣分就儲存在體內而形成「肥肉」。

因此在年節期間特別是是天冷季節,在探討食物熱量之餘,也要把「食材溫度」考慮進去,盡量避免過熱食物,才不至於過完年後又「暴肥」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