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部公布去年全國賦稅實徵淨額「初步統計」,總稅收逾3.73兆元,續創新高,年增率高達7.9%。而且實徵淨額超過財政部原先預測的預算數(簡稱超徵)高達4,972億元,也是歷年次高。
實際上,由於部分稅款會遞延至元月才入帳,估算全國超徵數應在5200億上下。其中,中央政府國稅超徵部分高達4500億元,將是歷史新高。
稅收和經濟脫勾
值得注意的是,103年起稅收成長是經濟成長率的數倍以上,此種稅收和經濟脫勾的現象在113年度仍持續發生,且偏離的程度更甚以往。代表最近10年來,政府透過徵稅而超拿了經濟成長的果實,也代表國稅的「所得彈性」最近的長期都遠大於一,非屬正常也不合理。
因為租稅的稅基是按「名目價值」計算,而名目價值是由實質所得和物價上漲率所構成。因此稅收成長率遠高於經濟成長率,顯然是物價上漲,墊高了稅基,造成政府從物價上漲的過程中取得了「通貨膨脹稅」。也因此,早在民國81年我國就建立了「物價連動制」,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至一定程度,就自動調高免稅額、扣除額以及課稅級距金額,希望能消除通膨稅。
未有效消除「通膨稅」
我國自109年起物價上漲嚴重,四年來CPI就漲了10%。雖然財政部依物價指數連動法,分別在111年度調高綜所稅及所得基本稅額免稅額、扣除額及課稅級距,以及113年調高遺產稅扣除額,但稅收成長仍遠超過經濟成長率和物價上漲率的總和,顯然並未有效消除「通膨稅」。
其次,從財政劃分角度來看,去年中央國稅收入高達3.34兆,占全部稅收的90%;地方政府的地方稅,還不到4千億,僅占10%。可見得,國稅、地方稅的先天劃分上,中央占了絕對優勢。因此,財劃法將國稅中的所得稅、貨物稅撥出10%以及營業稅(扣除發票獎金後)的40%,挹注「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簡稱統籌稅款),以彌補地方政府基準財政需求的不足。
「垂直失衡」的現象
然而,即使加上了統籌稅款,地方政府全部稅收也只有0.86兆,只占全國總稅收的23%而已,中央仍掌握77%的稅收,統籌稅款僅改善垂直失衡13%而已。這個數據,和主計總處編列的「各級政府收支淨額表」,在扣除補助款後,中央收入占比仍高達75%,地方只有25%,都一致呈現統籌稅款或補助款,只局部改善「垂直失衡」的現象,且已長達25年。
而中央的全部稅收中,即使扣除了指定用途、撥入中央特種基金之後,「未指定用途,可彈性運用」的中央稅收仍高達2.67兆,比預算數超徵了近3800億元,其實足以支應財劃法修正後、中央必須撥入統籌稅款的新增額度(按114年度預算估計為3753億)。
應先改革稅制
綜上,國稅超徵且快於經濟成長,代表通膨稅依舊存在,也是中財政劃分上垂直失衡的關鍵。中央政府應當優先檢討並改革所得稅及營業稅等國稅,以消除通膨稅。此次財劃法修正,將中央超徵的所得稅和營業稅,和地方政府分享,不但可以改善垂直失衡,也幫忙中央消化超徵稅收的壓力,主計總處帶頭假哭窮,實在是很難看的不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