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九)月24日,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發布了2025年《行星健康檢查》的報告指出,全球海洋酸度已超過海洋生物生存的臨界值,成為9大行星界限中第7個被突破的界限。這一結果不僅是科學界的重大警訊,更是全人類必須正視的環境危機。
海洋酸化突破臨界值
「行星界限」是國際科學團隊界定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安全操作空間,包括氣候變遷、生物圈完整性、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海洋酸化、土地系統變化、淡水使用、化學汙染、臭氧消耗與空氣汙染等9大界限。突破這些界限,地球將失去自我調節能力,會導致不可逆的環境變化。
根據報告,自工業革命以來,海洋表面的酸度增加了30~40%;這個一般人不會注意的變化,已將海洋生態推向了「安全極限」之外。主要的原因是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導致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最終溶解於海洋,形成碳酸,降低碳酸鈣的飽和度,影響珊瑚、貝類等生物的生存與繁衍。
全球面臨的連鎖衝擊
海洋酸化會帶來生態系統的連鎖危機。首先衝擊的是食物鏈底層的鈣化生物,如牡蠣、軟體動物、浮游生物等。這些生物將因酸化增高無法正常形成殼體,導致牠們數量銳減,進而影響以牠們為食的魚類、鯨魚等高階捕食者。最終,整個海洋食物網將面臨崩潰的風險。
此外,珊瑚礁是熱帶海洋生態系的基石,為超過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酸化導致珊瑚骨骼更形脆弱,白化現象加劇,生態多樣性大幅下降,影響食物網的穩定,以及依賴海洋作為蛋白質來源的全球30億人口,直接威脅沿海社區的生計與糧食安全。
海洋吸收了大氣中25~30%的二氧化碳,是地球最大的碳匯與熱量調節器。酸化削弱了海洋的碳吸收與熱量調節能力,進一步加劇全球暖化與氣候的極端性,形成惡性的循環。突破海洋酸化的臨界值意味著生態系統恢復能力下降,環境風險大幅提升;若不及時行動,地球將加速偏離適合人類生存的平衡狀態。
臺灣因應海洋酸化的策略
臺灣周邊海域受氣候暖化、人為汙染、過度捕撈等多重壓力影響,生態系統特別脆弱。近年來,我國沿海牡蠣、貝類等經濟物種產量下降,珊瑚白化頻傳,漁業資源波動劇烈,已是海洋酸化危機的直接受害者。再加上臺灣近海因工業廢水、農業排流等汙染,酸化速度比全球平均值更快,部分海域酸鹼值已低於7.8,對浮游生物、幼年期貝類造成嚴重的傷害。
政府要加速推動減碳政策,提升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遏止海洋酸化的根本之道;也要落實《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劃設更多生態敏感區為保護範圍,限制人為干擾,提升生態系復原力,強化海域的長期監測站,掌握酸化趨勢與熱點區域;推動跨部會、產學合作,強化海洋酸化對生態、漁業、經濟的影響評估,並將數據公開,促進公眾參與;並要積極參與國際氣候協議與區域海洋保護合作,分享監測數據與減碳經驗,提升臺灣在全球海洋治理的角色。
面對這場全球海洋酸化的急迫危機,我們必須以科學為本、政策為引、公民參與為動力,從減碳、監測、保育、產業轉型到國際合作,全面提升海洋的治理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守護臺灣的藍色國土,為下一代留下健康的海洋與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