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形塑特色 挽救觀光「慘」業

戴肇洋 2025/01/09 16:55 點閱 518 次
台灣與桃機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螢幕,行銷台灣文化與美食。(取自桃機官網)
台灣與桃機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螢幕,行銷台灣文化與美食。(取自桃機官網)

隨著新冠疫情轉緩,全球邊境開始解封,讓悶困三年之久的國際旅遊再度呈現升溫,各國政府無不採取各種措施促進觀光產業復甦。台灣亦不例外,交通部觀光署特別以日韓、東協、港澳、歐美四大市場為方向,希望透過補助經費吸引國際觀光團客來台旅遊,同時訂定2024年重返新冠肺炎疫情之前達到1200萬人次目標。

觀光人數僅及 65%

不過,受到大陸旅客因兩岸關係僵局而遲未恢復、日本旅客因日圓大幅貶值而減少出國影響,加上歷經花蓮地震及颱風衝擊,嚴重波及國際旅客來台。雖交通部觀光署於去年中將其目標調降至1000萬人次,但依據該署統計至去年底粗估,國際旅客來台全年785萬人次,僅有新冠疫情之前65%水準,無疑是台灣觀光產業在營運上極為艱困的一年。

無庸置疑,回顧近年以來台灣觀光產業暢旺,是馬政府時期開放陸客來台觀光為開端,讓國際旅客來台突破千萬人次之門檻。蔡政府上台之後,為免經濟過度傾斜,操作「抗中保台」政策,造成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迄今尚未緩和,間接也波了陸客來台觀光人次。很顯然地,國際旅客來台人數暴跌,其中陸客來台人次劇減,可以說是讓台灣觀光淪為「慘」業的原因之一。

兩岸關係陰霾籠罩

除了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導致陸客來台萎縮埋下隱患之外,更加無法忽略值的是,在新冠疫情期間中,政府並未藉此整建觀光設施與重新規劃觀光資源。也就是說,在長期封鎖邊境之同時,政府在觀光政策上欠妥適與不作為所延伸的負面影響,也造成了新冠疫情緩和、邊境解封之後,國際觀光場逐漸復甦、呈現榮景,台灣觀光產業仍然陷入苦撐。

亦即台灣在推動國際觀光發展上,並非觀光資源有限,而是提高觀光競爭力所必須具有的「特色化」思維欠缺。換句話說,台灣觀光產業所必須具有的旅遊基礎設施的完備性不足,以及旅遊友善服務之親和性薄弱,導致無法呈現台灣觀光特色,是最為根本之關鍵。

這些指標,除了人文與自然資源之外,包括:觀光政策規劃、環境保護、社會治安、公共衛生、公共建設、人力資源運用,提供國際旅客來台之後,在欣賞特殊且多樣地理景觀的同時,能夠體驗深度且多元豐富文化、鄉土、美食,彰顯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色。

設計台灣特色行程

面對台灣觀光產業陷入愁雲慘霧之下,我們欣聞政府於農曆春節前,將會召開首場「觀光產業振興諮詢會議」,以解決業者營運面對的困境。

在此同時,我們希望政府除了擺脫「抗中保台」意識型態糾葛,真誠開放陸客來台之外,在推動台灣觀光產業發展政策上,與其利用炒短線、急就章「撒幣」作為,不如設計更多客製化、高值化、主題化、深層化,能夠更彰顯台灣特色的行程,同時採取靈活國際行銷與宣傳,藉此吸引不同類型國際旅客來台。

畢竟,台灣憑藉頗多元獨特地景、多樣生態景觀的潛力,加上文化之優與美食之豐的加持,絕對具有條件再度挑戰千萬人次國際旅客來台目標;此外,更加重要的是,提升其在台期間消費力道,讓台灣被稱為科技島之外,同時獲致觀光國美譽,此乃台灣觀光產業國際發展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