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形塑特色 重建台灣觀光產業

戴肇洋 2024/04/10 10:37 點閱 2377 次
台灣觀光產業條件難與歐美觀光大國比較,但卻存在與日本類似的文化之優、山林之勝等特色優勢。(網路截圖)
台灣觀光產業條件難與歐美觀光大國比較,但卻存在與日本類似的文化之優、山林之勝等特色優勢。(網路截圖)

隨著新冠疫情緩和,全球許多國家從2022年夏季起先後解除邊境管制,同時透過振興觀光措施,促進國際旅客大幅成長,讓被喻為「無煙囪」製造業的觀光產業開始復甦。依據台灣觀光協會資料統計,2023年全球入境國際旅客達到12.86億人次,比較2022年成長34.1%,再度呈現疫情之前的榮景。

觀光產業未擺脫寒冬

台灣亦不例外,政府相關單位因應全球觀光產業復甦步伐,推動許多吸引國際旅客來台觀光相關措施,無不希望藉此重建台灣觀光產業。不過,從台灣觀光協會公布的數據加以觀察,2023年台灣入境國際旅客卻僅649萬人次,占新冠疫情爆發之前2019年1,184萬人次的54.8%,顯示疫情之後台灣觀光產業似乎並未擺脫寒冬。

其實,在疫情前國際旅客來台觀光已經呈現成長停滯現象。在此同時,歸納其成長停滯原因可以發現,政府在爭取國際旅客來台觀光策略上,並非從觀光產業永續觀、獨特觀透過創新作法,而是以炒短線、急就章採取「撒幣」模式,例如:透過極高中籤比率,補貼入境國際旅客個人來台觀光期間部分消費支出。

換句話說,政府盲目利用撒幣策略,是否真能吸引國際旅客來台觀光發揮效益?是否真能促進台灣觀光產業國際發展?令人頗為質疑。

呈現「獨有特色」不足

回顧台灣觀光產業在政府推動免簽或增加鄰近國家航班,以及自2009年起放寬陸客來台觀光限制、開啟兩岸直航等措施配合下,依據「世界經濟論壇」從2007年起每隔二年所公布的全球「旅行及觀光競爭力報告(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排名,雖台灣從最早的43名上升為疫情爆發之前的30名,但落後其他亞太國家,例如:日本第4、香港第11、新加坡第13、南韓第19、馬來西亞第26,說明台灣觀光產業競爭力仍存在著許多進步空間。

儘管台灣觀光產業條件難與歐美觀光大國比較,卻又無法忽略的是,其存在與日本類似的文化之優、山林之勝等特色優勢。例如:世界五大瑰寶之故宮博物院、特殊的南島原住民文化、全球自然奇觀之玉山,以及彙集各地的中華美食等資源。也就是說,台灣在推動觀光產業發展上,並非既有觀光資源有限,而是吸引觀光旅客所呈現的「獨有特色」不足。

因地制宜設計行程

亦即台灣推動觀光產業國際發展所必須具有的基礎建設完備性與友善服務親和性普遍較為薄弱,導致無法呈現特色,是造成國際競爭排名不如其他國家的關鍵。

這些重要指標除了人文與自然資源之外,包括:政策規劃、環境衛生、公共建設、人力資源等條件,讓國際旅客來台觀光特殊且多樣地理景觀的同時,能夠體驗深度且多元豐富文化、鄉土、美食,彰顯台灣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色,為關鍵之所在。

很顯然地,政府在促進台灣觀光產業國際發展策略上,與其透過炒短線、急就章盲目「撒幣」作法,不如採取因地制宜策略,除了提供更加完備的基礎建設與親和的友善服務改善觀光環境、提高旅遊品質之外,必須設計更多客製化、高值化、主題化、深層化能夠彰顯台灣特色觀光行程,同時配合靈活國際行銷與宣傳,吸引不同類型國際旅客來台,進而增加在台旅遊期間消費能力,是振興台灣觀光產業國際發展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