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讓服貿協議重返自由貿易之本質

戴肇洋 2023/07/30 09:56 點閱 2438 次
反服貿(中央社)
反服貿(中央社)

自從在野陣營提出重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談判之後,讓服貿議題再度淪為朝野政黨辯論之焦點,迄今餘波盪漾未止。亦即2013年6月兩岸所完成簽署的服貿協議擱置迄今,隨著時空環境變化是否需要重啟談判,雖各自有不同的立場,但卻又因陷入貿易自主性意識,而忽略貿易自由化本質。

服貿協議本質

其實,許多民眾不太清楚已塵封9年的服貿協議與台灣經濟的發展,更遑論及其與台灣服務產業之連結,使得國內社會在聞悉重啟服貿協議談判時,經常認為將會讓台灣服務產業的未來鎖進「一中」架構,甚至讓民眾的就業機會遭到陸人搶走造成恐慌。

WTO杜哈回合談判破局,導致近年許多國家在考量各自利益下,透過洽簽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共同分享全球自由貿易利益。回顧2002年我們以「台澎金馬獨立關稅區域」之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儘管為台灣提供參與國際社會舞台的管道;尤其2010年6月兩岸完成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更是讓台灣可以藉此打開對外洽簽FTA之僵局。

因「一中」糾葛而陷入僵局

然而多年以來,政府在推動洽簽FTA上,除了2013年與紐西蘭及新加坡完成簽署經濟合作協議之外,並未真正開花結果。雖我們將其癥結歸咎於,因「一個中國」政治因素糾葛,而極易受到干擾;但檢視過去以來我們在尋求洽簽FTA時似乎可以發現,經常過度堅持經濟「自主性」思維,導致較為忽略以互利的立場達到貿易「自由化」。亦即在評估可為台灣創造多少利益的同時,必須探索可讓他國帶來多少好處。

無庸置疑,兩國在洽簽FTA時,皆是希望獲致經濟利益,卻又需要因應FTA開放國內市場所造成之衝擊,如何讓民眾瞭解對方國家的開放市場,可以帶來哪些利益,同時在互利原則下,我們必須配合開放市場,尤其是開放最具有誘因的服務貿易市場。

貿易自由與自主之糾葛

儘管目前國內社會各界對重啟兩岸服貿協議的辯論,仍隱含著「政治性」國家民族主義的色彩,似乎較少涉及「經濟性」自由貿易行為之意涵;然而在迎接經濟自由化與服務產業全球化競爭的現今,尤其面對區域經濟整合蔚為潮流之下,任何國家無法脫離自由貿易舞台。

因此,未來台灣經濟若要持續成長、服務產業若要生存發展,必須先行擺脫貿易自由化與自主性之糾葛,同時以積極開放的思維「走出去」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以及「迎進來」引進更高之技術層次,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重返自由貿易之本質。唯有如此,始能與時俱進因應新冠疫情結束之後即將來臨的既急又猛之全球經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