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釋憲導致的權力失衡危機

醒報編輯部 2024/10/28 16:07 點閱 2419 次

台灣目前的政治架構正面臨嚴重的憲政危機,大法官最近對立法院的國會改革法案所做的違憲裁決,不僅削弱了立法院的監督權力,且將行政權進一步的擴大,導致民主制衡體系遭到損害。

這一決策反映了行政部門對司法的過度操控,且為未來台灣政治投下陰影。

裁決背離民主體制

憲法法庭在判決中宣稱立法院的調查權、聽證權等為違憲,等於掏空立法院監督行政機關的主要手段,造成立法院成為無牙老虎。這一判決意味著即便立法院擁有調查權,但無法對違反調查義務的官員進行處罰,導致官員面對立法質詢時只需承擔政治責任而非法律責任。
這一決定背離現代民主體制的基本原則,否定了立法院代表民意監督政府的重大功能。

造成超級大總統

另外判決強調總統擁有是否赴立法院報告的主動權,而立法院則僅具備被動聆聽的權利,未來若總統選擇不向立法院報告,也無須擔心任何法律責任。這種釋憲將創造出「超級大總統」,所作所為無需向國會負責。

本次釋憲的核心爭議在於是否應該賦予立法院有效的監督權,按常理立法院代表民意,應能依據調查結果對行政部門施加約束。

許多民主國家,如美國、德國和日本,均賦予國會對不實陳述的官員進行處罰的權力。台灣的憲法法庭卻堅持這一權力違憲,為行政部門免除了實質監督責任。這種護航行政權的做法讓人擔憂,司法機構逐漸淪為行政部門的側翼,不再維持政治中立。

司法院護航行政權

大法官未能堅守中立,選擇站在執政黨一方,致使立法院的多項監督機制被裁定違憲,將原本代表人民利益的立法院架空。不少在野黨和社會各界都批評這是台灣憲政發展的倒退,並直指大法官已淪為行政權的代言人。

此次釋憲結果也加劇了朝野之間的對立,作為在野黨的國民黨和民眾黨都認為,此次判決是在為執政黨護航,削弱立法院的監督權力,使得朝野無法在立法院內有效對話,最終損害了民主體制。

不過藍白陣營仍然應該善用剩餘的合憲權力,如調查委員會和質詢權,以加強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希望藉此拉回到民主制衡的常軌。

波及民眾信任

此次判決的影響甚至波及到民眾的信任,隨著民進黨在2024年選舉中失去國會多數,人民表達了對單一政黨壟斷權力的不滿。這次憲法法庭的決定引發了對司法獨立性的普遍懷疑,人民擔心權力過度集中於行政部門,影響台灣的長遠發展。

此次判決帶來的最直接後果,便是人民質疑行政權與司法機構之間是否存在不當聯繫,使得民主自由遭到威脅。

這次的判決也反映出台灣政治體制中一黨獨大的危機,導致民主的根基被削弱,立法院作為民意代表機構的監督功能受到威脅,也進一步加劇了朝野對立,給未來台灣的民主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公民應積極發聲

針對這一局面,台灣的在野勢力和公民社會應當積極發聲,捍衛立法院的憲政地位,並推動司法機構回歸中立。唯有重新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衡機制,方能確保台灣的憲政體制可長可久,不會成為少數人的政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