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最近政府所公布的最新一期未來四年「國家發展計畫」顯示,從2025年至2028年國家總體經濟發展所追求的目標包括:經濟成長平均2.8%至3.6%、2028年人均所得3萬9,105美元至4萬2,787美元、失業率平均3.2%至3.5%、通膨年增率維持平均2%以下水準。
儘管政府衡酌國內外主客觀條件,以及可能情勢變化,致力規劃未來四年國家發展目標,充分展現治理國家雄心。然而這些頗亮麗的願景,似乎並未引發庶民共鳴;甚至宣稱目前人均所得已經超越日本,預估於2025年時人均所得超越南韓,而且持續擴大與日韓之差距,至2027年時人均所得可望突破4萬美元,更是與庶民的「低薪」感受南轅北轍。
低薪分化社會結構
無庸置疑,過去20餘年以來,台灣產業結構過度集中單項科技產業傾斜發展,雖創造少數科技新貴,但傳統產業因資源限制而導致轉型較緩,使得多數受僱員工長期陷入低薪泥沼。此一失衡日積月累結果,在無形中不斷分化台灣社會結構,呈現「一個台灣、兩個社會」現象。在此同時,從造成「低薪」指標的變化加以觀察可以發現端倪。這些現象例如:
其一,產業結構失衡未能落實調整。過去20餘年以來在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並非整體產業分享,而是少數產業獨佔。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其中雇用人數占比較少的電子零件、資訊通信等製造業及科學及技術、金融及保險等服務業薪資,超過整體產業平均薪資水準。
相對雇用人數占比較多的傳統加工等製造業及零售、住宿及餐飲、美容及美髮、教育及用品維修等服務業薪資,則是不及整體產業平均薪資水準。
其二,房價持續飆揚未能實質抑制。雖政府將「居住正義」列入為重要政策之一,從2016年前開始實施「房地合一」稅制;但隨著台商資金回流,加上超額儲蓄過高,房價不斷創下新高,讓低薪階層更「望屋興嘆」。此一現象從「房屋稅及所有人縣市歸戶」的統計可以發現,持有4戶以上個人及營利事業分別從2015年7萬7318戶、2萬6908戶,增加到2023年9萬1890戶與3萬687戶,分別成長25.33%與14.04%,顯示減緩富裕階層投資房地資產效果有限。
財富未能公平分配
其三,受僱員工報酬未能公平分配。依據主計總處「勞務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重」資料顯示,受僱員工勞務報酬占比從2012年的45.77%,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43.87%;相對企業營業盈餘分配占比則是從2012年的31.82%,持續增加至2022年的36.41%。亦即說明在勞務報酬分配上,受僱員工並未同步分享經濟成長果實。
其四,家庭財富累積未能有效改善。從主計總處公布的「前20%家庭與後20%家庭的財富比較」資料統計發現,其倍數從1985年的16.8倍,劇增為2022年的66.9倍。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租稅制度遭到嚴重扭曲,例如遺產稅率的調降、財產稅率之偏低、證所稅的停徵、富人稅的擱置等,讓富人的家庭更加容易累積財富,並未扭轉已不斷傾斜的社會發展。
低薪威脅社會發展
從近年以來受僱員工薪資成長呈現鈍化的事實,其背後其實顯示:台灣社會所呈現「整體富裕與個體貧窮」、「GDP榮景與所得分配惡化」的奇特現象。換句話說,如果此一現象不斷暈染,不但將會重創社會凝聚的力量,而且可能波及經濟成長之動能。這些長期以來已橫亙在前的挑戰,如果政府再三迴避,屆時恐讓台灣上演鄰國日本「失落30年」故事,其後續效應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