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總統大選迄今不及百日,雖正式競選活動尚未開始,但從朝野政黨所提出的琳琅滿目願景中可以發現,似乎仍聚焦「撒幣」政見,以爭取更多民眾的支持,似乎未見針對近年以來民眾極關心的「薪資持續低迷」,所延伸的社會貧窮循環威脅問題,提出一套較宏觀的解決方案。
薪資未同步成長
亦即近十年來,雖台灣經濟每年持續成長,甚至於新冠肺炎來襲最為嚴重的2021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創下高達6.53%,但民眾所感受的貧窮威脅卻又愈來愈深?除了物價大幅上揚,造成可支配所得減少之外,受雇勞工實質總薪資未能與其所創造的產出同步成長,是其最重要的關鍵。
此一現象,或許可以從主計總處所公布的「勞務報酬占GDP之比重」、「經常性薪資占比」、「個人所得差距」等三個與受雇人員實質總薪資相關的指標資料統計中發現,皆自2016年以來呈現持續惡化,創下新高,使得國內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成長分配偏重企業
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2021年國內受僱人員報酬占GDP之比重,從2016年的44.09%下降至2021年的43.03%,創下歷年最低;相對同一期間,企業營業盈餘占比則是從35.06%增加至36.53%,創下歷年最高。
亦即以受僱人員報酬占GDP之比重來觀察可以發現,近年以來其從經濟大餅中所分得的比重持續不斷減少,同時顯示經濟成長果實在分配上偏重企業、忽略勞工失衡現象較前更加嚴重。
其次,若以受僱人員勞動報酬結構指標觀察,依據主計總處所公布的2022年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資料統計顯示,受薪階級在每月收入來源中,經常性薪資占比從2016年的68.5%,一路下滑到66.3%;非經常性薪資占比則是從2016年的17.6%,持續上升到19.9%。亦說明受薪階級所感受的生活不安日益增加。
所得不均持續擴大
此外,再從個人所得差距進行比較,依據主計總處2022年顯示,「每人」可支配所得排序之後計算所得差距倍數,從2016年的3.89倍微增至2022年的3.93倍;其中最高20%家庭每戶和最低20%家庭每戶之所得差距,則是從2016年的6.08倍擴大至2022年的6.15倍,同樣顯示所得不均正在持續擴大。
我們不厭其煩從薪資指標惡化現象中加以解讀,乃是希望朝野政黨在頗激烈的總統大選競爭中,必須重視社會貧窮所衍生的問題。亦即並非僅有透過撒幣對民眾的關心,而是更加需要以新智慧來解決舊沉痾。
這些除了改革租稅制度,減少貧富差距及合理所得分配之外,提出標本兼治政見,尤其加強促進民間投資,創造較多高薪就業,如此始能防止社會貧窮繼續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