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薪資轉正 成長卻難有感?

戴肇洋 2024/06/16 12:18 點閱 1930 次

主計總處於6月12日公布薪資統計時指出,今年以來受到景氣回溫、物價漲幅漸緩影響,1~4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4萬3133元、年增率升至2.39%,相對通膨年增率降至2.24%,呈現正成長0.14%。此外,如果併計加班、年終獎金之後「實質總薪資」平均6萬3482元,呈現正成長1.35%,兩者不但皆是近三年來同期首度轉正之外,而且經常性薪資、總薪資增幅分別創下近六年來次高及最高。

平均薪資易受扭曲

在薪資統計公布後,社會各界無不譁然,並未因政府所公布的亮麗數據,而產生共鳴。其真正的癥結是,以薪資「平均數」為統計基礎,極易受到薪資「極端值」扭曲,產生明顯差異。亦即必須從其背後不同的角度統計分析,始能發現受雇員工薪資事實真相。

換句話說,如果採取受雇員工薪資全年「中位數」占「平均數」之比重加以衡量則是較能反映其真相。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其比重從2012年的84.74%,下滑至2020年的77.08%,2021年的75.45%,2022年的73.73%,持續逐年減少,說明國內中產階級薪資增幅呈現漸緩現象。若以2022年全時受雇員工817.8萬人、總薪資中位數55.2萬元加以估算,亦即408.9萬人每月總薪資中位數4.6萬元,明顯低於該年每月總薪資平均數5萬8545元。

陷入貧窮循環

無庸置疑,由於國內產業結構轉型較緩,加上職業價值觀念調整,使得近年以來受雇員工年齡分布,與就業型態呈現明顯的連動變化,許多年輕族群不願投入薪資較高、卻又辛苦的製造業,寧願選擇薪資偏低、樂活的服務業。再者,部分廠商為了降低勞動成本負擔,以及因應景氣風險,採取「低底薪、高獎金」制度,更加無法以總薪資平均數顯示受雇員工薪資水準之真相。

很顯然地,從不同的角度統計分析,不但說明國內受雇員工因薪資呈現M型化而逐漸淪為貧窮化,更遑論及薪資成長空間難以追上物價上揚幅度,最後被迫陷入「貧窮循環」困境,已成為近十餘年以來國內受雇員工在生活上揮之不去之夢魘。

重新定位技職教育

在此同時,面對薪資轉正成長卻難有感之下,若要避免受雇員工,尤其年輕世代陷入「貧窮循環」,政府必須掌握「低薪」就業癥結,同時對症下藥加以解決,加上少子來臨,導致許多學校陷入經營危機之下,卻又是重新定位1990年代之後被忽略的技職教育的良機。這些包括:在教育政策上,需要整合既有教育資源,以培育學生技能為核心;至於在教育課綱上,與其淪為意識型態糾葛,不如從培育學生技能的思維進行改革。

另一方面,台灣受到市場規模不足限制,難以成為重要產業的主導者,但是面對全球開放經濟體系之下,卻又勝任技術創新之先驅者。因此,在產業發展選擇上,與其耗盡國家資源扶植少數明星產業,不如鏈結國際重要產業再造供應模式機會,找出具有發展潛力讓年輕族群可以創造高薪就業的產業。這些皆為「老生常談」,卻是政府最易忽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