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薪資成長追上通膨的反思

戴肇洋 2024/08/15 12:01 點閱 2529 次
許多學者認為,在薪資和物價的關聯頗難分割下,極有可能造成通膨螺旋,讓薪資和物價陷入螺旋上漲的惡形循環。(網路截圖)
許多學者認為,在薪資和物價的關聯頗難分割下,極有可能造成通膨螺旋,讓薪資和物價陷入螺旋上漲的惡形循環。(網路截圖)

最近,主計總處公布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薪資統計指出,今年上半年每人平均經常性薪資46,277元、年增2.56%,總薪資64,084元、3.74%;扣除物價之後,上半年每人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43,158元、年增0.28%,為三年以來首次轉正成長,實質總薪資59,830元、年增1.43%,也是去年以來由負轉正成長,增幅為三年以來最高。

主計總處表示,雖今年2月以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續5個月新高,但隨著景氣復甦,加上基本工資調升及企業普遍加薪,帶動整體薪資成長超過CPI增幅,使得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上半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及實質總薪資,不但雙呈成長,而且增幅皆是三年以來最佳。

無法忽略通膨威脅

面對上述久違頗亮麗的數據,我們在受僱員工薪資陷入長期停滯後,獲致實質成長而高興的背後,卻又發現其中值得加以反思之處,甚至更加憂慮。這些讓我們無法忽略的事實,包括:

其一,在CPI年增持續未緩下,國內實質薪資上漲幅度不大,使得絕大多數受僱員工並未感受實質收入明顯增加,尤其面對近年國際環境劇變,更加讓我們無法忽略通膨的威脅。再者,政府公布明年再度調高軍公教薪資,希望拋磚引玉促進企業同步調高勞工薪資,依據產業關聯統計,雖可以估出勞動報酬占生產成本的比重僅有27%左右,但許多學者認為,在薪資和物價的關聯頗難分割下,極有可能造成通膨螺旋,讓薪資和物價陷入螺旋上漲的惡形循環。

爆肝加班換取薪資成長

其二,在新冠疫情暫告緩和後,由於新興科技需求突如其來暢旺,帶動科技產業景氣熱絡,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除了服務業因人力短缺而需要加班之外,今年3月以來製造業加班工時連續4個月維持16小時以上;其中,電子零件業更是連續3個月超過24小時,而且連續12個月維持成長。此意味著,上述實質薪資所呈現的成長現象,並非企業調高受僱員工薪資,而是以爆肝的偏高加班工時所換取的代價。

也就是說,若以主計總處資料更進一步分析此波景氣復甦,頗讓我們憂慮的是,上述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及實質總薪資成長,並非整體產業獲致雨露均霑,而是集中少數特定產業。亦即個別受僱員工從事行業相異,或是個人條件不同,其中雇用人數較少的電子零件、資訊、通信等製造業及專業科學及技術、金融及保險、出版影音等服務業薪資超過整體行業平均水準;相對雇用人數較多的住宿及餐飲、美容美髮及用品維修等行業薪資則是不及整體行業平均水準。

租稅扭曲造成分配惡化

上述現象日積月累之下,也造成了過去30餘年以來所得分配持續惡化。依據主計總處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前20%與後20%的家庭財富比較,從1985年的16.8倍,劇增為2022年的66.9倍。無庸置疑,其關鍵此乃長期租稅扭曲之下,例如遺產稅、財產稅等稅率不高,使得富人更加容易累積財富。

在此同時,我們不厭其煩從近年受僱人員薪資成長鈍化的原因加以解讀,無不希望行政院即將舉行的「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之「包容成長」議題,除了重視總體經濟發展之外,能夠針對民眾較關心的所得分配惡化問題,提出更具體的解決方案,特別是長期遭到扭曲的租稅政策,此乃凝聚社會「信賴台灣」最基本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