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亞洲貨幣存在低估現象?大麥克指數不應該過度解釋!」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劉憶如23日在媒體撰文指出,常常用來國際比價的「大麥克指數」不宜做過多解讀,因為全球的大麥克並非真正相同產品,且並不存在「自由交易市場」,價格的高低並不能代表幣值的高估或低估。
大麥克成匯率指標
劉憶如表示,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麥當勞價格是全世界最便宜的,對照台灣和美國的大麥克售價,特別容易讓人感受到兩地價格的差距。一個大麥克在美國目前售價6.6美元,折合213元新台幣,是台灣大麥克價格80元的兩倍半。同樣的麥當勞產品,巨大的價格差異反映什麼訊息?
她指出,自1986年以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每半年公布一次「大麥克指數」,將全球各地麥當勞大麥克售價以當時匯率換算成美元後進行比價。雖然經濟學人提醒大眾不要對「大麥克指數」的結果做出過多引申,但種種原因之下,大麥克指數卻仍往往被用來推論一個國家的幣值。尤其,大麥克指數顯示亞洲國家普遍價格較低,也因此常被解讀為亞洲貨幣存在低估現象。
全球大麥克都相同?
劉憶如說,依據《經濟學人》今年發布的2024上半年大麥克指數,在78個計算的國家當中,瑞士的大麥克價格最高,較美國的售價高出44%;台灣的大麥克價格也再度蟬聯全球最低,較美國的售價便宜58%。若以目前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來計算(22日1美元兌換32.28元新台幣),台灣的大麥克價格更較美國便宜62%之多。
「大麥克指數的結果之所以被解讀為幣值高估或低估,是因為依據經濟學上的『購買力平價理論』。」劉憶如指出,該理論假設「藉著自由交易市場機制,相同產品在各地的售價應大致相同」,若世界各國的大麥克是「相同產品」,則台幣須升值至極為誇張的1美元兌12元新台幣。
沒有完全自由交易
「但這種質疑其實並不合理。」劉憶如解釋說,這是因為依據「購買力平價」的主張,如果有自由交易市場機制且交易成本極低(例如免運費),則同一個產品在不同地區的差價,會藉由買低賣高的交易行為而彌平。概念上,購買力平價的成立因此須建構在幾項必要前提上,但大麥克並不符合這些前提條件。
例如,雖同為「麥當勞的大麥克」,但全球各地的大麥克並非真是「相同產品」,各地大麥克價格除了受其各自飲食偏好需求及供給成本影響,也與各國稅負及所得水準高低相關。更重要的,各國跨境的大麥克產品並不存在一個「自由交易市場」,各地價格差異的長期存在,自然也就不足為奇,因此價格的高低並不能代表幣值的高估或低估。
物品指數僅供參考
觀察其他類似指數,也可看見確實不宜用大麥克指數來解讀匯率水準。例如《華爾街日報》建立的「中杯星巴克拿鐵指數」,在2023年星巴克拿鐵價格中,瑞士價格最高為7.17美元,土耳其價格最低1.31美元,美國均價3.26美元,許多亞洲國家的價格都高於美國,例如越南3.42美元、日本3.57美元、南韓4.11美元、台灣4.86美元。
劉憶如說,若據此推論亞洲貨幣普遍高估,不但與大麥克指數背道而馳,也不符合一般認知。以單一產品建立的指數,除了比價效果外,確實如《經濟學人》所說,不宜過度解讀。
對此,有一位專家留言說,會用薪水作為吃大麥克價格的相對關係,該網友過去參加國際會議時,非洲的教授薪水是以豬肉的數量計算;但也有教授級網友提醒說,麥當勞是剛性需求的產品,星巴克是軟性需求、強調生活品質的產品。產品的基本差異是特大的,不能完全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