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各黨能源政策不能停在過去 要放眼未來

醒報編輯部 2023/12/27 15:38 點閱 2793 次
質疑2025年非核家園,民進黨賴清德候選人政見跳票,意義相對小很多。(Photo by中油FB)
質疑2025年非核家園,民進黨賴清德候選人政見跳票,意義相對小很多。(Photo by中油FB)

總統大選進入深水區,議題的交鋒也越來越聚焦,這是可喜之事。

這次電視政見發表會,三位候選人都針對「2050非核家園政策」做出說法、質疑跟辯護,其實從三人彼此的說法就可以看出,每一個人過去對於能源政策,尤其是牽涉到核能的部份,說法都有所欠缺,思考也不夠完整。這除了民意的壓力之外,還跟核能技術發展,特別是近年也有突飛猛進的進步有關。
因為核能牽涉到的問題跟範圍茲事體大,因此在討論這個議題時,也不該過於侷限過去各自的說法,因為必須承認,核能技術一日千里,台灣用電節節高升,這些問題早已超越過去的認知,必須要有更前瞻、更全面的思考。

化石能源優勢不再

質疑2025年非核家園,民進黨賴清德候選人政見跳票,意義相對小很多。這幾年中,世界發生了很多變化,尤其是中美對峙帶來的能源衝突,過去仰賴的石油天然氣,除了環境汙染的問題之外,現在還多了戰爭風險,一旦台海周邊遭到封鎖,傳統能源原料都無法運進台灣。依照目前的綠能發電,發展速度還跟不上台灣整體用電的增幅,這些都不是當初民進黨在提出政見,所可以設想得到的。

對於在野黨來說,或許會認為這是失信,但是站在理性的角度,到底有幾個政治人物能夠預判到現今世界局勢的複雜?但即使不追究跳票,依然要解決問題,我們要問的是,下一步台灣的能源之路,到底要走向何方?

核能發展一日千里

侯友宜曾被質疑,當初一再延宕核廢料的乾式儲存槽,是不敢明言反核,卻是暗地卡核,這樣的批評也是公道。因此侯友宜現在倡議核能發電,也只能說他是改弦易轍,不能說他是從一而終。但這也是反映出,當初跟現在的環境變動之大,的確出人意料之外。侯友宜今天會改而挺核,甚至願意復建核四,很大的利基在於世界對核能態度的轉變。

今年歐洲大國德國在四月關閉了境內最後三座核能發電廠,達到了實質發電廢核的目標。其實核能發電就算在環保大國的德國內部,也是意見分歧,反對關閉核電廠的民意大約五成,贊成關閉核電廠的也有四成,嚴格來說是不相上下。但是在這半年多的時間中,德國為了這6%的核能發電,的確消耗了更多的化石燃料,造成排碳量上升。

不過不可否認,德國之所以可以成功廢核,歷時達到十年以上,在每一年都減少核電,同時增加綠能。台灣如果要參考,那同樣也要考慮台灣的電力發電結構,可以在多短的時間內反應,不然殺雞取卵,電力不是還是不可能一夕廢核。

美國率先研發核融合技術

在這次的氣候峰會當中,美國就率先發難,要組成國際聯盟來發展「核融合」發電。核融合借助新技術將可望成為比化石燃料或現有核分裂技術,來得更潔淨。尤其在過去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核廢料,核融合不會產生,同時也不會有溫室起體,這似乎都是未來能源的最佳選項。但這樣的技術多久後可以實現商務運轉,是否來得及趕上台灣接下來高科技產業的高峰用電,也未竟可知。

可想而知,這樣無汙染無溫室氣體排放的核融合技術,跟我們現在認知的核一到核四的技術,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政策不只要誠信,更要務實,願意接受新技術的革命轉變。與奇停留在對過去的攻訐,不如多討論接下來的技術跟願景,畢竟用電是為了今天,也不能拿過去的電來用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