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人世間罕聞,感人至深的偉大曲子,我向來極力避免聆聽。那就是偉大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因母喪與摯友去世,譜寫的一部包含管弦樂團、女高音與男中音獨唱、合唱團的《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
避聽德意志安魂曲
為何刻意避免?因為這是音樂史上知名與喪母有關的創作,當家母健在時,我總是有意識地避開聆聽。另外一方面,這是首非常動聽,完全以人類情感出發,具有聖樂氣質,卻又非為儀式性譜寫的偉大作品。尋常時刻聆聽,情感恐難以承載。
萬萬沒想到,我母親在今年驟然辭世,完全逸出我們預想的軌道。兩年前,我為她籌辦七十歲壽宴,請舅舅們、阿姨等媽媽的兄弟姐妹全部到場,歡喜為母親慶生,溫馨熱鬧的氣氛,記憶猶新,感受宛若昨日。當時我和弟弟已在籌劃,媽媽未來的八十大壽,我們要在那裡辦,要怎麼來辦理?
然而,老天開了我們一個大玩笑,一場突如其來,百萬難尋其一的怪病,蠻橫地從我們身邊奪走了母親。從三月初聞得噩耗,這大半年來,幾乎每日以淚洗面,而母親的病況惡化地過於迅速,後期甚至快到連悲傷的時間都趕不及。所謂人活在這世上所受的煎熬,沒有什麼比這還來得苦了。
悲劇遽臨
母親一生辛苦,因父親自私又不負責任,她以小學教師的一份薪水,苦撐辛苦拉拔我與弟弟長大,還讓我學了六年鋼琴,對母親的恩情,我終生難以回報。如今在母親離世的此刻,我播放這三十年來甚少聽的《德意志安魂曲》,聆聽布拉姆斯至情至性的偉大音符,悲憾交集,哀慟難以自已。
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寫了十二年之久,1857年二十四歲時開始動筆,期間經歷1865年他母親去世,最終在1868年完成。後人認為,雖然一開始的作曲動機是源於恩師舒曼之死,但是慈母辭世讓布拉姆斯極為悲痛,這樣的哀傷與深深的痛苦,讓他譜出既莊嚴深沉,又充滿濃烈情感的動人音樂。
特別的是,布拉姆斯寫作此曲,全曲以德文演唱,不具儀式性質,脫離傳統拉丁安魂曲的架構。簡單來說,一般的拉丁安魂曲是為死者祈求平安,早日脫離煉獄,著重表現出對末日審判的畏懼,如莫札特、威爾第、白遼士等人的安魂曲。但是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是以安慰生者為主,強調對於復活之後永生的渴望。
復活後對永生的渴望
從第一樂章「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着種子,流着淚出去的,必歡喜地帶着禾捆回來」,我們就可以聽到布拉姆斯作品中最動人的旋律,緩緩浮現在低吟的合唱裡。那不是對死亡的哀悼,反而是對生者的鼓舞,對復活的渴望,是這位作曲大師對人性最純粹的謳歌。
我聆聽的是指揮大師克倫培勒1962年帶領愛樂管弦樂團與合唱團的EMI名盤,女高音舒娃茲柯芙和男中音費雪‧狄斯考都是無可替代的人選。克倫培勒以堅若磐石的指揮,注入強烈的抒情性,有著無與倫比的動人力量。
布拉姆斯這首安魂曲是寫給還活著的生者,因此在沈鬱悲痛之餘,猶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母親辭世後的此刻,我終於用平靜而感恩的心,聽完這闕偉大的曲子,或許深沈的哀傷難以消除,但這確實是最適合獻給母親的悼歌,我會用一生細細聆聽,懷念我慈愛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