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故事〉資源稀少要保育,才能發展經濟

韓乾 2023/11/30 14:09 點閱 2529 次
土地的資源就是經濟發展的來源,要做好保育才能永續發展。(網路截圖)
土地的資源就是經濟發展的來源,要做好保育才能永續發展。(網路截圖)

輿論顯示,目前臺灣的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缺電、缺水、缺土地、缺勞力、缺能源的狀況。整體而言,就是缺乏資源與良好的環境。自然資源與環境影響經濟發展與人們生活品質。尤其自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發展、人口的成長,更引起我們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產生既廣且深的關心。

經濟學家,如馬爾薩斯、李嘉圖與彌爾,預測自然資源的稀少,最後會導致經濟成長的停滯。貯存性或耗竭性資源如石油、煤及金屬礦物,終將愈來愈形稀少,而且在使用它們時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問題,也不是我們的經濟體系所能解決的。學者認為,除非積極地實施資源保育,資源的稀少加上環境的污染,人類的生活水準將會毫不留情地降低。

資源稀少的經濟意義

經濟學者認為,自然資源稀少的經濟意義:第一、自然資源是生產財貨所需要的投入因素;第二、 自然資源與環境的有限性在經濟上的意義,要看它們能被其他資源替代的程度而定。假使自然資源很容易地能被其他生產因素所取代,原則上就沒有有限性或稀少性的問題。所以自然資源的耗竭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

資源稀少必要保育

資源保育意義的稀少是實質性的,也是經濟性的,更是多面向的。各種資源各有其特殊的型態、區位、品質,以及與其他資源的關係。也就是說,某一種自然資源可能比另一種自然資源更為稀少,或者品質更不好。另一個稀少的概念是各種資源的關聯性,一種自然資源的質與量關係著另一種自然資源的質與量。在一個動態的世界裡,自然資源受生態平衡的影響。現代人類日增的都市與工業活動,廣泛地破壞了生態系的平衡。例如:人利用土地建造城市,自然生態系的土地便減少了,森林被砍伐了,野生動植物不見了,水土被沖蝕了,生態平衡也被破壞了。

資源是可以替代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資源的稀少性也許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1) 從歷史上看,當高品質的資源將要被用罄時,就會去利用次等品質的資源。而次等品質的資源儲量更多;(2) 人們也會以較不稀少的資源來替代;(3) 當資源的價格提高時,就會促使開發者去進一步開發;(4) 技術的進步,會使開採與提煉的成本降低,也會增加資源的供給。

從以上的討論中,也許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問題的重點並不在於資源是否會用盡。實際上,地球表面所供應的水、空氣、土壤等資源,足夠人類再用上數百萬年也不會用盡。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償付開發與使用的代價。
2、某些地區性的資源的確有日趨稀少的趨勢。例如獲取某些礦產或魚類的成本愈來愈高。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取得資源成本遞增的時代。
3、我們對於判斷資源是否稀少,主要是缺乏一個前瞻性、全盤性的量化指標。
4、最嚴重的是,我們沒有一個市場機制,能把開發及使用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成本,納入經濟體系做適當的反映。

這些成本包括:放射性廢料的處理、遺傳基因的流失、景觀的破壞、空氣及水的污染、氣候的變化等。因為無法將這些成本計入,可能會使我們的預測失準,而面對無效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