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看聽》大學評比有缺陷 排名只能當參考

張瑞雄 2023/11/14 11:12 點閱 2807 次
2024世界大學排行,臺灣入榜45校,7校在500內,全球榜首依然是英國牛津大學,美國的史丹佛大學居次,麻省理工學院第三。(網路截圖)
2024世界大學排行,臺灣入榜45校,7校在500內,全球榜首依然是英國牛津大學,美國的史丹佛大學居次,麻省理工學院第三。(網路截圖)

近年來,大學排名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和重視,因為學生和家長都在尋求確定最好的高等教育機構。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些排名提出批評,認為這些排名有缺陷且具有誤導性。

大學評比有侷限

大學排名主要有兩種類型,全球排名和地區排名。全球排名比較世界各地的大學,而區域排名則專注於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大學。一些最著名的全球排名包括 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ARWU)。地區排名包括《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最佳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和拉丁美洲大學排名。

對於大學排名有很多批評。 這些批評可以分為兩大類:方法論批評和哲學批評。方法論批評著重於排名所看的數據和要項是否客觀和普遍適用,而哲學批評則質疑排名的真正目的。

基於有限的預算和數據蒐集的能力,大多數大學排名只考慮少數因素,例如研究成果和學生滿意度等,這可能會扭曲大學的整體品質,導致例如一所具有良好研究聲譽的大學即使教學品質較差,也可能排名在前。

數據存在誤導性

計算大學排名沒有單一的方法,這意味著不同機構所發表的排名結果可能會大不相同。例如,QS世界大學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採用不同的方法,導致同一所大學的排名不同。

大學排名中使用的一些數據是大學自行報告的,排名機構又無法檢查其正確性,這意味著數據可能不準確或具有誤導性,例如一所大學可能會高估其研究成果,以提高其排名。

恐陷入排名癡迷

至於在哲學批評方面,論者認為排名可能會造成一種錯誤的競爭感,導致大學之間的「排名痴迷」(rankings obsession),因為大學需要努力提高排名以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這可能會導致大學關注數量而非質量,大學可能會優先考慮投資用於計算排名的資源,而不是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排名也會用來強化既有的不平等現象,排名通常有利於已經很知名且資金充足的大學,這可能會讓規模較小、知名度較低的大學難以參與競爭。

排名僅當參考

排名也可能會對學生造成誤導,學生不應依賴大學排名作為決定去哪所大學就讀的唯一依據,雖然排名是一個有用的參考工具,但學生應與其他因素結合使用,例如就讀費用、大學未來就業前景以及大學所提供的學術課程類型等等。

大學排名對學生和家長來說是一個有用的工具,但應謹慎使用。學生在利用排名做出教育決策之前,應該先了解一個排名考慮了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是否對自己很重要。此外將排名與其他就學因素一起考慮非常重要,千萬不要迷失於大學排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