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內閣制很理想 可行性不高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3/11/01 17:47 點閱 3777 次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提出了一連串的政府體制改革方案,包括總統要到立院報告,並且接受立院黨團質詢監督。(中央社)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提出了一連串的政府體制改革方案,包括總統要到立院報告,並且接受立院黨團質詢監督。(中央社)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提出了一連串的政府體制改革方案,包括總統要到立院報告,並且接受立院黨團質詢監督。行使閣揆同意權、閣員經立院聽證同意後任命,恢復立法院閣揆同意權。還要凍結考監兩院、三權分立確實制衡。

問題是,修憲在台灣並不是易事,包括「十八歲公民權」及「廢考監」,現任總統蔡英文也都有提過,很多問題也未必修憲就可以馬上解決。

以台灣的政治實務來說,過去雖偏向雙首長制,但是自1991年以來歷經7次修憲,最關鍵的是1996年修憲後,取消了立法院的閣揆同意權,讓現在的總統獨大制成為現在的主流。如果要改成柯文哲的內閣制,先不論修憲的高門檻,而是如果只因為感覺現在總統權力過大,就貿然改到內閣制,似乎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感覺。讓台灣的政府體制顯得更加四不像。

內閣制不是只喊口號

台灣選舉中總統是最具有民意代表性的,因為得票數是所有民代中最多,如果總統最有民意代表性,由總統來任命行政院長,邏輯上比較行得通。但若改成總統不是實質元首,反而是要由立院來產生總理,來負有最大行政權,那等於是立委中選出內閣首長。問題是,台灣立委不能兼任政府部會首長,那內閣的官員從哪裡來?是行政院長還是總統任命?只會顯得更為混亂。

在近幾年的憲政討論中,內閣制其實一直都是討論的項目之一,幾乎各黨的草案中,都提到必須要增加立委的席次,最多的有說要增加到三百席。但依照台灣的人口規模,跟現在台灣政黨惡鬥的情形,可以想見一旦內閣制成立,成立政府、選出行政院長不難,但是倒閣可能也會頻繁發生,尤其台灣還面臨許多敏感的國政議題,像是兩岸統獨等等。可想而知,要想要讓台灣內部的政黨取得共識,比登天還要難。

憲改需要全套規劃

憲政體制不論是總統制、內閣制、法國半總統制、美國的三權分立或是孫中山五權憲法,其實都是有著一整套邏輯的嚴謹根本大法。台灣因為有著特殊的國情,只能穿著西裝改尺寸,注定無法有著完整前後呼應的改革。各政黨應優先思考,是否先從降低修憲的門檻開始?因為這樣高的修憲門檻,幾乎讓所有的改革只能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實踐的可能。

現在有候選人批評總統當選可以任命六千多個職位,又不需要到立法院接受監督。但是到立法院接受監督容易,難道新當選的總統就不會任命這六千多個職位嗎?如果無論如何,新當選的總統都還是會按照現行體制執行職務,改革又面臨高門檻的限制,那現在的喊聲到底是真政見,還是美好的想像?

政見不執行才是陋習

台灣政治長期停留在各種虛無的爭吵。光是這幾年各種層級選舉的政見,條列出來就能知道執行率極差。如何讓民眾相信,所謂的政府體制改革,不會是另外一次的「狼來了」,或許才是現在台灣政治人物要先證明給民眾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