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民主三十年 國會還是競技場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2/12/08 13:58 點閱 2653 次

台灣的民主風貌到底該是甚麼樣子?記得在1990年代,台灣民主正開始進入多元競爭,當時民進黨剛創黨不久,江湖衝勁十足。

幾位增額立委搶盡風頭,朱高正以「台灣第一民主戰艦」,揮拳、打架、翻桌跟丟水杯不斷上演,對於當時一黨專制的沉悶氣氛,可以說是注入了一股活水,也讓朱高正一躍成為當時最火紅的政治明星。但是馬上能夠打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國會不可能一直是競技場,立委也不該變成角鬥士。

體制三十年沒有進步

時光飛逝,從1990年代到現在,台灣走入選舉體制也已經三十年了,民進黨的幾位領袖,像是蘇貞昌、游錫堃與謝長廷等人,都是當年黨外辯護律師起家,對過去這段歷史不可謂不熟,但是如果這麼多年,體制還不能進入規則與慣例,還需要不斷利用衝突來取得話語權,那這樣的民主政治無疑是有缺陷的。

蘇貞昌是行政院長,游錫堃是立法院長,但是近年來,國會的問政氣氛卻是更加火爆,蘇貞昌多次在質詢場合,對立委反質詢,甚至跟年輕立委互相飆罵。如果連民意最高殿堂,行政院長都不能保持風度,立法院長不能維持質詢程序,要說台灣民主能夠用選票取代拳頭,那也講得太早了一點。

謙卑、謙卑、再謙卑

2016年,民進黨在總統與國會選舉都大勝,進入了完全執政階段。總統蔡英文在當選時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謙卑、謙卑、再謙卑」,成為經典名句。這不但是當政者對自我的期許,也是身為總統與黨主席對從政黨員與政府官員的嚴格命令。

但是隨著民進黨在幾次選舉中過關斬將,執政黨與在野的溝通卻越加貧弱,蔡英文總統的意見動見觀瞻,對於台灣內部越來越多的歧見與爭議,回應太過緩慢。根據統計,總統蔡英文上次接受媒體聯訪,已經是2020年12月的事情了,距離現在已經兩年,可想而知總統對民間意見會有多麼陌生。

應傾聽與回應民意

政治人物的謙卑應該表現在對於民意的敏感度,總統如果能有更多機會傾聽與回應民意,對於了解民間疾苦肯定更有助益。總統親自面對媒體提問,難免會遇到讓人語塞或尷尬地場景,但是就是因為這些場面,才能讓總統與手下官員更加警惕。

絕對的權力必定會帶來絕對的腐敗。逃避媒體的尖銳提問,反而會讓官員心態變成懈怠。底下官員為了保住顏面跟飯碗,只能無所不用其極,營造一個舒適圈。這樣的假性民主是經不起考驗的。

第四權媒體 更應維持獨立

近年台灣民主最大的爭議,在於行政、立法、司法跟媒體四權沒有互相制衡,還彼此沾黏,權責混淆不清。媒體跟現實政治利益話分不清,如果記者行業成為進入政治場域的門票,媒體變成現實政治利益的延伸場域,那恐怕再多媒體,也只是延伸政治的鬥爭,而不是退一步,去監督時政與政黨。

維護與鞏固民主從來不是單一政黨的責任,也不是官方或民間單方面的義務,這乃是全民的工作。一次選舉的勝負,如果能換來台灣各政黨的自我省思,那就是用一個政黨的跌跤,換來全台灣的進步。台灣民主的往前不是奠基在單一政黨的獲勝,而是整體民主素質跟品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