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氣候沸騰年,入夏以來的創紀錄高溫一舉把2023年推升到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溫年,並有可能全年的均溫會突破「巴黎氣候協定」的1.5℃門檻。地表快速的升溫趨勢,不但震驚各國的氣象單位,也凸顯「巴黎氣候協定」的減碳目標必須加速推動。
世界減碳壓力大增
預定十一月30日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已經呼籲各國務要提高「國家自定貢獻」的減碳目標,避免氣候暖化的情勢繼續失控。我國是排碳大戶之一,當然無法迴避這個重要的議題與要求。
我國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已經明訂「2050淨零排放」,執行減碳政策的環境部也於八月掛牌,加上《臺灣碳權交易所》的成立,組織架構已經完備,減碳工作可以全力向前邁進。
然而,國家的減碳工作除了工業、能源、交通部門必須依照政府規劃的期程切實達標外,一般民眾的全力配合更是重要。在這方面,攸關民生的「吃飯」大事,就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食物浪費增加碳排放
根據聯合國今年七月舉行糧食峰會的數據,每年全球大約三分之一的食物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被浪費掉,這一部分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佔總排放量的8~10%,與全球旅遊業的排放量大致相同,非常可觀。另一方面,全世界卻有多達8億人因吃不飽而受到飢餓的折磨。
如果能夠減少食物的浪費,不但可以改善糧食安全,養活更多的人,提升環境的保護,還可以大幅減少整個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可說是一舉數得。從氣候暖化的角度來看,建立一個更公平和有彈性的糧食系統,是解決食物浪費的正確解方。因此,致力減少食物浪費應該成為各國政府減少碳排放的一個重要方向。
臺灣糧食安全與減碳可同步推動
實際上,世界各國在提交給聯合國的國家自主貢獻報告裡,已經有9個國家明確承諾減少糧食浪費,14個國家承諾減少糧食損失。顯然,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可以作為國家自主貢獻的一部分,成為減碳的實績。我們國家也可以充分利用,作為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影響下「調適」與「減緩」的重要策略。
根據臺灣大學亞太糧損資料庫的統計,台灣2020年的糧食耗損量超過405公噸,包括米糧穀物、水果、蔬菜、魚類、肉類等,平均每人每年損耗170公斤的食物,等於每人每天都浪費了一個450克便當的食物量,這是何等可惜的損失,更是不必要的碳排量,政府一定要積極正面的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
當前世界糧食系統的失序並不是無法避免,它們是我們毫不在意食物浪費的結果。其實世界上有足夠的食物供人們食用,我們也有足夠的資金與技術,來建立永續的糧食系統,所需要的只是我們的意志與行動,從每天飲食的小處著手,一方面可以讓世界上沒有飢餓的人,另一方面也能夠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減緩氣候暖化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