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ssets/images/000/085/584/big/Antarctica.jpg?1738806020)
上(一)月21日,世界氣象組織在日內瓦總部舉辦了「2025國際冰川保護年」的啟動儀式,目的在喚起全球對冰川快速退縮及對氣候、生態和人類影響的關注。
冰川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今年的核心活動將聚焦於冰川保護的科學研究與災害預警系統、永續水資源管理的政策制定、保護與冰川相關的文化遺產和傳統知識、以及提升有關冰川的公眾教育,呼籲各國加強合作,減少碳排放,保護冰川的生態系統。
全球擁有超過27.5萬個冰川,覆蓋約7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資源之一,有70%的淡水資源就儲存在冰川和冰原之中。冰川的高反照率能反射太陽輻射,降低地表溫度,調節氣候,並且為周邊地區適應寒冷環境的動植物提供重要的棲息環境。
冰川也是重要的文化與旅遊資源,可以吸引大量遊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冰川危機深
然而由於氣候暖化的影響,全球冰川正在迅速融化消失中。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2023年是過去五十年間冰川質量損失最嚴重的一年,全球所有冰川區域均呈現了大規模的消融。
隨著冰川的快速減少,不僅改變下游水資源的可用性和品質,威脅到全球超過20億人的淡水供應,冰川消融還伴隨著山體滑坡、雪崩、洪水和乾旱等災害,對農業、用電等關鍵行業,以及水文循環系統產生了深遠影響。更麻煩的是,還會直接影響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地區和島國的生存與發展。
冰川融化影響地震
除此以外,冰川的融解及退縮導致其下方的地殼重量減輕,經由應力重新分佈來進行均衡回彈調整,進而觸發地震;同時冰川融水滲入地下,會改變斷層帶的水壓與摩擦力,促使斷層滑動,增加地震的風險,尤其在高緯度與高海拔地區,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地震頻發現象日益顯著,也帶動全球地震進入活躍期。
例如,從2005年至今,喜馬拉雅山周邊已經發生了10次規模7以上的強烈地震,其中有6個在靠近中國大陸四川和西藏邊界,另外4個則分布在尼泊爾、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震央都圍著在冰川劇烈融化的區域。類似的現象也發生在格陵蘭、阿拉斯加及安第斯山脈;在南極地區,冰架斷裂和冰下湖泊的排水也引發了許多的地震。
臺灣需要積極因應
保護全球冰川對臺灣有深遠的意義與影響,儘管我們地處亞熱帶並無冰川分布,但全球冰川的消融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也影響我們的生態系統、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最直接的衝擊就是海平面上升,臺灣四周環海,海岸線長度超過1200公里,西部平原的海拔高度尤其低平,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最大。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預測,當本世紀末全球升溫超過2°C,海平面的上升將高達1公尺以上,我國沿海地區至少有一成的面積將被淹沒,加劇洪澇、土壤及地下水的鹽化,進而影響農業和生態系統。
冰川消融也會加劇全球的地震活動以及氣候系統的不穩定,導致地震災害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並使海水加速升溫和酸化,直接威脅周邊海域珊瑚礁群的生存,削弱抵禦風暴潮的能力,進一步加劇海岸線後退。
這些連鎖反應清楚的警告我們,保護全球冰川不僅是履行國際責任,更與臺灣的命運息息相關,我們需要積極推動碳減排並參與全球協同行動,共同因應冰川加速融化所帶來的緊迫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