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2025年的氣候展望與因應

醒報編輯部 2025/01/02 11:12 點閱 897 次

全球熱熱鬧鬧的跨年活動結束了,揮別氣候極不尋常的2024年,正式邁入2025年。當氣候暖化的影響不斷地惡化,極端天氣的形勢更趨複雜,無論是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還是一般民眾的幸福安康,都需要進一步掌握正確的方向。

國際冰川保護年

在國際的方面,2025年為 “國際冰川保護年”,是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發起的倡議,目的就在優先保護地球上深受巨創的冰雪圈,這是調節全球氣候至關重要的生態系統,也牽動全球的海平面上升的速率,重要性不言可喻。
此外,世界氣象組織正在大力推動“全球溫室氣體觀測”計畫,希望能夠改善對溫室氣體淨通量的掌握,嚴加控制溫室氣體的不當排放,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不降低,暖化的趨勢就不會緩解。
聯合國也積極的推動「全民預警」計畫中所開發的防救災預測系統,希望在2027年可以確保世界各地的民眾都能免受危險自然災害事件的影響,降低生命財產的損失及氣候難民的數目。

暖化衝擊多且大

在臺灣來說,中央氣象署在2024年十二月31日的年終記者會指出,臺灣2024年的均溫為24.97℃,較百年平均溫度高出1.66℃,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新高,也大幅超過全球的平均值,清楚顯示臺灣的確是氣候變化的高敏感區,當然暖化帶來的衝擊也相對較大,這是我們先天的沉重負擔。
數十年來,氣候暖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在世界各地愈發頻繁,如高溫熱浪、強降雨、強烈颱風等,不僅給環境帶來極大的壓力,也深刻影響公共衛生的安全;特別是在傳染病傳播方面,極端天氣已成為疾病蔓延的重要推手,導致登革熱、瘧疾、霍亂等水傳播和蚊蟲傳播的疾病發生率持續上升,臺灣當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傳染病蔓延的催化劑

雖然沒有人能保證2025年一定會發生什麼,但是更極端的天氣災害是絕對無法避免的。臺灣夏季高溫時間越來越長,衍生更多與熱浪相關的熱傷害問題,健康風險也隨之增大,更影響戶外工作與活動的安全。此外,極端高溫天氣也增加了蚊蟲等媒介的傳播能力,迫切需要有關單位制定完善的管理政策,來因應熱浪和傳染病並存的複雜局面。

極端暴雨是當前台灣典型的天氣現象,已經不只出現於夏季,全年都會發生,不僅帶來可怕的洪澇,造成山崩土石流,還會破壞城市社區的下水道系統並汙染水源,進而經由水體傳播病原性微生物,增加傳染病的風險。

小心地震來襲

在暖化的環境裡,北極圈的氣候系統更不穩定,冬季容易頻發寒潮。冬天低溫天氣對傳染病的傳播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是在氣溫驟降的期間,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的風險更高,例如剛剛過去的十二月,臺灣已有數百人因低溫而猝死。

除此以外,暖化也會提高地震發生的機率。依照中央氣象署的觀測紀錄,臺灣在2024年有感地震的次數打破歷史紀錄,達到2618個,是最近十年平均值的3倍以上;其中規模5以上的地震就有100個(含陸上及近海區域),且大多集中在東部花蓮及西南地區。

自1999年集集地震以後,西部地區強震偏少,地殼累積的能量釋放不足,發生大地震風險也在提升,大家一定要做好防震避災的準備。
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更安全的家園,更穩定的地球環境,我們現在就必須行動起來,切實做好節能減碳及防災避災的工作,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