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高溫海洋影響大 海島國家受威脅

醒報編輯部 2024/12/19 12:26 點閱 2851 次
反聖嬰降溫,今年十一月海洋的表溫仍然高達20.58℃,可以說從2023年七月迄今,海洋的表溫都大幅的高於歷年的觀測值,前所未見,顯示海洋儲存熱能極為龐大驚人。(中央社)
反聖嬰降溫,今年十一月海洋的表溫仍然高達20.58℃,可以說從2023年七月迄今,海洋的表溫都大幅的高於歷年的觀測值,前所未見,顯示海洋儲存熱能極為龐大驚人。(中央社)

歐盟的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在本月6日公布的最新地表溫度觀測數據指出,今年至十一月為止,地表均溫已比1850~1900 年基準值高了 1.60°C,儘管十二月還沒結束,但可確定2024年不但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溫年,也將會是第一個邁過「巴黎氣候協定」1.5°C門檻的第一年,距離突破1°C的2015年才不過9年而已,暖化的腳步實在太快了。

海洋暖化在增高加速

在海溫方面,縱然受到反聖嬰降溫的影響,十一月海洋的表溫在仍然高達20.58℃,可以說從2023年七月迄今,海洋的表溫都大幅的高於歷年的觀測值,前所未見,顯示海洋儲存熱能極為龐大驚人。
根據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報告,過去20年來海洋暖化速度已經翻倍,至今海洋增溫已達1.45°C,這種情況會破壞海水養分的脆弱平衡,同時高溫的海水也會引發更強烈的颶風和其他極端天氣事件,全球超過20%的海洋表面在去 (2023)年都經歷過至少1場程度極端嚴重的海洋熱浪,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大隱憂。

海洋生物受影響

海洋生物對於溫度的上升非常敏感,各個種屬有不同的“熱容忍度”,也就是生物體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所能承受的最高溫度與環境溫度的差值,“熱容忍度”低的海洋生物最容易受到海洋升溫的影響。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數以萬計的海洋物種將會面臨環境不安全的威脅,這不僅影響它們的生存和繁殖,導致數量下降,甚至在極端情況下造成致局部性的滅絕。

同時,海洋溫度的上升也可能使得一些物種得以在之前因為溫度過低而無法生存的地區定居,這就是所謂的“熱機會”,就是由於氣候暖化,某些原本對海洋物種不適宜的地點,反而變得可宜居的新潛在棲息地。因此,不受控制的氣候暖化將大大增高“熱容忍度”和“熱機會”的發生,造成生態互動競爭以及族群破壞的風險,會影響全球海洋中五分之三的生態群落;所以,避免海洋溫度快速升高是當前非常急迫的議題。

臺灣要積極因應

我們臺灣周圍環海,海洋暖化對我國的影響既深且鉅。隨著海洋溫度上升,臺灣周圍的珊瑚礁會首先受到衝擊,族群快速減少;同時魚類的遷移還會打破生態系統的平衡,影響其他物種及其棲息地的健康,改變漁業資源的分佈,影響捕撈活動和漁民的生計,導致海產品價格上漲,進一步影響漁業經濟效益以及消費者的糧食安全,增加通貨膨脹的風險。

海洋溫度增高的另一個顯著後果是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量。海水在升溫後體積會膨脹,如今海洋吸收了太陽輻射到地表過量熱能的90%,加上冰雪圈的消融,全球海平面正不斷升高。自1993年以來,海平面上升速率已經超過2倍 (目前每年 >6公厘),上升的高度也超過10公分,其中海水的熱膨脹效應就佔了40%;未來還會隨著暖化的升高繼續加速抬升,成為全球沿海地區不能忽視的嚴重威脅。

過去學術界及政府機構的研究都指出,臺灣海峽特殊的地理因素使得西海岸的海平面上升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二倍,但是那已是十年以前的舊資料了,我們需要盡快更新數據。同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建置有「災害情資網」,內含氣象、水文、交通、民生相關災情的及時資訊,涵蓋面甚廣,是防災的重要依據。鑒於海平面上升日益凶險,並對臺灣沿海地區有重大影響,建議政府也將海平面上升的有關資訊公布在「災害情資網」,作為地方政府、企業、民眾防災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