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面對破紀錄高溫 難逃破紀錄災害

醒報編輯部 2025/03/27 13:12 點閱 1275 次

世界氣象組織在本月19日發佈了《2024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正式確認2024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溫的一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時期基準值高出1.55℃,首次超過《巴黎協定》1.5℃的暖化臨界門檻,高溫所引發的極端天氣已經在全球造成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動盪,是一個響亮又明確的警鐘。

多項氣候指標難以逆轉

報告指出,2024年地表均溫刷新舊有的2023年紀錄,是由多重因素疊加而成。首先是溫室氣體濃度突破歷史紀錄,2024年大氣中CO₂濃度達425 ppm,是三百多萬年以來的新高值,甲烷濃度也創新高,形成強烈的溫室效應。第二是聖嬰現象的疊加效應,2023~2024年的聖嬰事件導致赤道太平洋海溫異常升高,加劇全球短期熱量釋放。

第三是海洋已經吸收90%累積在地表的多餘熱量,以致2024年全球海洋熱含量達歷史峰值,大幅削弱海洋調節氣候的能力。此外,太陽週期的變化、大規模火山噴發、大氣懸浮微粒快速減少、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化石燃料碳排放持續增加、森林砍伐、濕地退化)等因素,都導致了2024年溫度異常的躍升。

極端天氣造成毀滅性後果

伴隨2024年暖化所帶來的數百起極端天氣事件,給世界各地造成毀滅性的經濟與社會衝擊,至少有18個國家糧食危機惡化,導致超過3600萬人流離失所,創2008年以來的新高。

在2024年影響最突出的極端天氣災害是颱風及洪澇。大西洋颶風“海倫”和“密爾頓”都以4級以上的強度登陸美國佛羅里達州西海岸,造成數百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500億美元。此外,在西太平洋共發生了26個颱風,並於十一月首次出現4颱共舞的現象;整個颱風季期間,有9個強颱因為造成極為嚴重的災情與人命損失,已在今年三月被第57屆颱風委員會除名了。
在高溫方面,北半球在去年夏季同時出現數起“熱穹頂”現象,分別位於北大西洋、美國、北非和亞洲的上空,導致多個全球氣溫紀錄被改寫。單單沙烏地阿拉伯就記錄了數十起熱浪,其中六月朝聖期間的溫度超過51℃,前所未見,有1300多名朝聖者不幸中暑死亡;印度北方邦的熱浪也導致最高單日死亡1937人,醫療系統連續三週處於崩潰狀態。

臺灣也經歷極端災害挑戰

根據中央氣象署統計,2024年全臺年均溫為24.97℃,是百年來最熱的一年。以極端高溫而言,台東的金崙、高雄港、新北市三峽都分別記錄到40℃以上的溫度,顯示不論地域在南或北,都一樣會受熱浪的影響。

自2016年以來未曾有過強烈颱風登陸的臺灣,去年竟一口氣來了凱米、山陀兒、康芮等3個強颱侵襲。七月凱米颱風侵襲時,高雄市區單日降雨量高達888毫米,超越2009年莫拉克與2010年的凡那比颱風紀錄;十月強颱「山陀兒」路徑異常滯留台灣海峽長達54小時,外圍環流並造成新北市金山、萬里地區大淹水;康芮是1949年以來十月下旬登陸臺灣的最強颱風,也是最晚登陸的強颱。

這些都是前所未見的衝擊,顯示氣候暖化的挑戰,將對臺灣越來越嚴峻,也再度提醒我們要重視極端氣候下的調適及減災工作。

本次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也一再強調,當地球氣候沸騰時,我們最需要加強早期預警系統的建置,以及加碼投資在建設一個更安全、更具復原力的氣候韌性社區,這是保護每一個國民的生命和生計,構築安全家園最重要也最急迫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