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視窗〉央行暫停升息是合理的預期

黃耀輝 2023/06/13 12:43 點閱 3243 次
央行的貨幣政策有控制物價或刺激景氣。(中央社)
央行的貨幣政策有控制物價或刺激景氣。(中央社)

「超級央行周」即將登場。台灣時間14日晚上美國聯準將公布最新利率決策,接著台灣與歐洲央行15日舉行利率會議,日本央行應會在16日公布利率政策,全球金融市場無不屏息以待。

央行的貨幣政策通常有兩個目標,控制物價或刺激景氣。控制物價主要是參考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當核心CPI年增率趨勢持續上升,代表物價水準持續上升,貨幣政策傾向緊縮;反之,則貨幣政策傾向寬鬆。刺激景氣則參考各項總體經濟指標,主要就是經濟成長率。

利率應隨機應變

近兩年因全球物價上漲,經濟又衰退或停滯,類似「停滯性通膨」。各國央行貨幣政策必須逐季觀察通膨是否減緩,經濟衰退是否已到谷底,才能隨機應變。
國內的物價方面,主計總處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年增率2.02%,雖為今年以來最低,但也是連22個月年增率超過2%。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漲6%,食物類漲3%,蛋、肉類各漲133%及6.4%。所幸蔬果、油料及通訊價跌而抵銷部分漲幅。但前五月平均CPI仍較上年同期漲2.44%。主計總處最近將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值,由3月的2.16%,上調至2.26%,仍不能掉以輕心。

在扣掉食物類與能源類(燃氣、電費、油料費)等,易受短期、季節性因素或偶發事件影響的部分後,核心物價指數(核心CPI)5月的漲幅仍然高達2.57%,前五月也漲了2.37%。
拉長時間來看,蔡政府第二任(109.5至112.5)的CPI上漲了8%。由於物價漲上去後,通常就僵固而居高不下,因此仍須注意物價水準太高,對於實質薪資所得的侵蝕和國民實質購買力的傷害。今年前四月的實質總薪資是七年來首次負成長,即知通膨的可怕。

經濟景氣方面,出口降溫仍是最主要的下拉力道。5月出口年減14%以及連九黑,主因是出口物價下滑9.3%,對整體出口降幅影響達三分之二。國際物價居高不下、升息效應限縮終端需求,加上中國大陸復甦遲緩,廠商存貨仍高,訂單能見度低,預估6月出口也是年減14%至17%。

穩定為重 應不升息

從出口下滑周期約12至14個月來看,出口最快也要到9月轉正,最慢可能要等到11月。因此,主計總處最近下修今(112)年經濟成長率為2.04%,比2月的預測數2.12%,減少0.08個百分點,能否保「2」存有變數。

央行3月預測今年物價上漲率上修至2.09%,經濟成長率預測下修到2.21%,決定升息半碼,顯然當時是以穩定物價為先,並受美國聯準會前一晚調高2碼的影響。現在主計總處上修物價上漲率預測,經濟成長率預測則下修,「停滯性膨脹」顯然更為嚴峻,央行到底是要刺激景氣,或控制通膨,更加進退維谷。
因此,美國聯準會的決策值得觀察。美國上季升息兩碼後,為免傷害經濟成長力道,幾已定調六月停止升息。但最近美國的景氣比預期好些,而核心CPI年增率降幅有限,因此仍有可能為壓制通膨而升息,但幅度應該不大。
在如此錯綜複雜的經濟情境下,央行的立場應該會以經濟成長保2為首要考量,「暫不升息」應是合理的預期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