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看聽》用就學貸款讀大學 是學生需要的嗎?

張瑞雄 2023/06/06 11:06 點閱 2805 次
台灣的大學林立,大學生更是滿街都是。(中央社)
台灣的大學林立,大學生更是滿街都是。(中央社)

去年疫情期間,美國拜登政府宣布就學貸款減免計畫(以下簡稱學貸減免),對象為截至2022年的聯邦學貸申請者,只要是個人年收入低於12萬5千美元,或是家庭年收入總和低於25萬美元的債務人,將可減免1萬美元的債務。

另外,若是曾經申請聯邦政府的弱勢與低收入助學金者,則最高可豁免每人2萬美元的學貸還款。

美國學貸減免受阻

但這項計畫隨即遭到質疑逾越總統職權和公平性問題,很多共和黨主政的州紛紛提起法律訴訟,最近聯邦參議院以52比46的票數,決議阻擋拜登總統的學貸減免計畫,將送交拜登簽署。

不過白宮已表明,拜登將動用否決權,否決該決議。儘管如此,學貸減免計畫仍面臨更大考驗,保守派占多數的最高法院預計將裁決該減免計畫,最高法院支持的機會渺茫,形同拜登的政策將會受挫。

台灣挹注學貸

無獨有偶,配合112年2月2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且經總統公布施行之《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教育部從財政餘裕中編列220億元,用以推動「疫後就學貸款補助方案」,協助經濟負擔重的「在學中已申請就學貸款的弱勢學生」及「畢業後符合撫育孩童或平均月收入未達4萬元等資格的貸款人」償還一年本息。

實際依據每一位貸款人貸款本金設算補助額度,免提出申請並直接由承貸銀行扣抵,真正減輕貸款人就學貸款的還款負擔,受益人數約五十萬人。

台美大學比例差異

不同的是,在美國備受爭議和挑戰的學貸減免計畫,在台灣重視青年選票的環境中沒有引起任何爭議,但為何學生貸款在美國和台灣都是青年的重大負擔呢?其原因各不相同。

在美國,並不是人人都要上大學,比例不到一半,但由於工業革命和資訊革命的風潮,美國社會開始期望透過四年大學制將下一代培養成專業人士,各所高中開始開設大學預科班,鼓勵學生上大學。政府則提供學生更多貸款,以支付大學學費,擁有四年制大學學位人口從1965年的9%攀升至2019年的36%。

由於大學教育只讓20%的美國學生成為贏家,其餘人則淪為輸家,很多學生不是半途輟學,就是畢業後找不到恰當工作,就學貸款就變成他們很大的負擔。

大學學歷易取得

在台灣由於教改導致大學林立,兩千三百多萬人有超過一百五十所大學,台灣又面臨少子化,政府為了讓大學不會因為沒學生而倒閉,制度上鼓勵人人上大學,沒錢的就申請學貸。其實,那些程度不夠的即使大學畢業,也只是空有學歷、沒有實力,同樣找不到足以償還學貸的好工作。

是否需要上大學?大學是否需要讀四年?在今天AI的時代值得再度思考,以前知識取得不易,所以需要上大學獲得,現在知識幾乎都在彈指之間可以取得,雖然不是記憶在腦袋之中,但使用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反而一些軟實力,如溝通能力、群體合作、同理心、同情心等等,才是決勝現今職場的重要關鍵,在AI時代如何改變教育的政策更需要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