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育叢談〉揭開國王新衣 大學認證的品質有效?

周逸衡 2023/02/13 17:26 點閱 2618 次

去年許多大學沒辦法招足學生,引起許多討論;據預測,今年入學的大學生人數會比去年更少,因此各校莫不繃緊神經、全力衝刺招生的工作。有的學校祭出高額的獎學金、有的學校推出國內外雙聯學位、有的學校經營自己在雜誌上的排名、也有些學校則標榜自己獲得了專業單位的認證。

各大學「瘋」認證

大學商管領域每年都有三、四萬的高中職畢業生選擇就讀,是台灣招生市場中的「兵家必爭之地」;為了證明自己的教育品質,尋求第三方專業認證是最多學校選擇的策略,其中尤以尋求美國AACSB認證的學校最多。

AACSB的全名是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 of Business ,成立的歷史很久;原先是為美國大學的MBA教育給予認證,2000年前後才跨足北美地區以外,目前是全世界認證學校數量最多的商學教育認證機構。

台灣從 2005年輔仁大學與中山大學開風氣之先取得他們的認證起,到2022年已經有28個學校得到了他們的認證,其中公立學校有15個,私立學校有13個。這些學校無不在招生宣傳中強調自己的教育品質已經過「國際」的認證,換言之,已符合了「國際的標準」。

認證代表品質保證?

不過如果客觀來檢示這些通過AACSB認證學校所開的課程及學生的畢業條件,則會發現這裡所謂的「國際標準」,其實就是「沒有標準」。

因為就以最具代表性的MBA之必修課程而言,從各校MBA網站上查得的資料看來,如果不計學位授予法要求必修的「碩士論文」與隨之而必修的「研究方法」課以外,這些學校的MBA中有如輔仁大學要求必修管理相關課程九門課以上的,也有如中部某校只要求必修其中兩門課的,甚至也有桃竹區某校連一門課也不要求者。

按說課程設計是影響教育品質最基本的元素,連這個要素都可以差異這麼大,還談得上什麼「標準」嗎?

重金買認證的意義

事實上,參與AACSB的認證所費不貲;除了在申請過程中需要投入至少新台幣三百萬元以上的費用外,每年為了維持認證所費也超過百萬。這麼多的學校每年投下這樣的巨資(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教育部)參與這個認證,究竟帶來了管理教育品質上什麼樣的進深,是個值得教育主管當局認真面對的問題。

尤其據我所知,還有不少學校正在積極籌劃加入這個「花費高」、「規範鬆」,但似乎「社會形象良好」的「協進會」;反正可以申請教育部的「深耕計畫」支持。

AACSB在美國已消退

在美國,所有評鑑機構都需要經過美國政府授權的組織如高等教育認可審議會CHEA(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認可,否則被她評鑑認證的學校就不會被官方承認(其學生不能申請政府擔保的學生貸款)。

AACSB在2002年第一次獲得CHEA的認可,但十年屆期申請「再認可」時,因為認證的標準被CHEA質疑,拖了四年而在2016年正式被否決;CHEA公佈的原因是「AACSB認證未要求受認證學校需定期向大眾公開學生成就之表現」;用白話來說,就是AACSB認證並不把學生學習的成效當成通過認證與否的條件。

證諸台灣通過該認證各校MBA課程差異如此之懸殊;在MBA這種專業教育上的認證都可以如此包容,可見其「品質保證」水準之一斑。

明知不妥 何以續為?!

二十年前,「美國出品」也許是「品質保證」的同義字;但如果連美國專業的教育品保組織都認為「品質有疑慮」的教育認證,台灣各大學管理學院卻仍趨之若鶩,不惜耗巨資投入。

明知該認證對自己教育的內容與結果沒有什麼影響,卻把「通過某認證」拿來對考生與家長宣傳;這種看起來「反智」的行為,恐怕主要建立在「資訊不對稱」的基礎之上。另外,「大家都這麼做,而主管單位也默認並資助」是不是也間接產生了推波助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