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漫談〉實質經常性薪資為何下滑?

于國欽 2022/09/19 11:40 點閱 2990 次

經濟學家凱因斯說,經濟理論是一種方法,而非一種信條,它不會給人確定的結論,而是給人一種思想工具,幫助人獲得正確的結論。凱因斯這一席話,如暮鼓晨鐘,引人深思。

問題的總和

舉例來說,1930年美國發生大蕭條,眾說紛紜,凱因斯獨排眾議,認為這是有效需求不足使然,只有政府擴大內需才能恢復。又如,長期以來,經濟為什麼能源源不絕成長,是資本的貢獻?還是勞動力的貢獻?梭羅(Robert M.Solow)幾經深思,認為根本原因就在於技術進步。

經濟現象是一切因果關係的總和,沒有找到原因,就是在打迷糊仗,不知為何成長,也不知為何衰退,那是危險的。

我們依循凱因斯的思維,來研究一下何以今年前七個月經常性薪資成長率3.1%創了22年新高,實質經常性薪資卻負成長0.07%?

薪資跑得比物價慢

我們先解釋「實質經常性薪資」的意義,實質(real)就是把通膨的水份擠掉,今年前七個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4萬,用4.4萬除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106.9再乘上100等於4.1萬元,這個動作稱為平減,把水份擠掉後的4.1萬就是實質經常性薪資,意思是如今4.4萬元等於105年(基期年)4.1萬元,錢變薄了。

如果還想不通,就想想去年半條土司50元,現在70元,鮮奶以前80元,現在95元,今天薪水4.4萬,所能買到的東西僅等於105年的4.1萬,這是一場薪資與物價的賽跑,薪資跑得比物價慢,實質薪資就會下滑。

薪資凍漲不能賴物價

了解實質薪資的意義之後,接下來要問:何以今年前七個月實質薪資會下滑?多數人會說,是通膨率太高造成的,今年前七個月物價漲了3.2%,是高了一點,然而在1990年代裡就有六年超過3%,按今天這種邏輯,1990年代豈不是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年都得下滑?事實上,那個年代沒有一年是負成長的。何以如此?因為薪資成長率遠高於通膨率,1989~1991年的成長率依序是12.7%、13.3%、10.8%,抵掉通膨率仍綽綽有餘,如此實質薪資哪裡會負成長?

2000年以來,最近二十年裡我們的實質經常性薪資有十年處於負成長,今年的負成長還可以推給物價,但其他年份呢?2004年通膨率才1.6%、2016也只有1.4%,2009年甚至-0.9%,如此低通膨,實質經常性薪資依舊負成長,這還能賴給物價嗎?

薪資升太慢

從1990年直到2022年,以2000年為分水嶺,何以昔日實質經常性薪資都成長,近二十年卻有半數時間落在負成長?從上面討論可以明白,原因不在於物價漲太猛,而在於薪資升太慢。國民所得統計也陳述相同的事實,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率已從1990年代初期的50~51%,降至2020年45.0%。

這說明1990年代初期經濟果實逾半是分享給勞工的,但如今勞工分享的果實每況愈下,在這個分配機制下,薪資成長哪裡高得起來?而當薪資成長太緩,只要物價稍有風吹草動,實質經常性薪資自然就負成長了。

總而言之,今天台灣的問題不在通膨,而在低薪,如果凱因斯生活在今天的台灣,想必也會同意我們的結論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