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又晴(資深媒體人)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以17票贊成、5票反對,表決通過《台灣政策法》草案。雖然最後在投票過程當中,法案的文字有經過修飾,但是大體上來說,無論是對台灣的實質承認,包括國家標誌跟代表處的地位,或是對台灣軍事的大力支持,甚至是給予台灣準同盟的地位,都證明了接下來美國將會大幅度的涉入台灣的國家安全、外交政策。
其中還有很大篇幅提到,台灣內部的後備動員、訊息安全與反認知戰的部分,美國也將給予必要的協助,這說明就連國家內政領域,美國也不會鬆手。
美國擔心台灣處境
美國的立法過程是,本案在出了外交委員會後,還要送交大院表決,之後還要經過參議院跟眾議院的聯席會議確認,最後再送白宮由總統簽字,才會有效力,因此法案未來不可知。但是光是這一次的提案,已經看出美國的國會議員對於台灣的處境感到焦慮。
《台灣政策法》厚達107頁,比起1979年的《台灣關係法》只有薄薄的20多頁,可想而知這部法律的份量,內容更是包羅萬象,從軍事到內政無所不包。
菁英階層的焦慮感
推動的兩位美國參議員梅南德茲和共和黨籍參議員葛蘭姆,都屬於重量級的議員,兩人在兩黨內都極有聲望,代表這份此法形同美國國會兩黨的高度共識。
接下來就是看美國總統會如何出手調整,畢竟一方面馬上就要跟習近舉行高峰會,國務院跟白宮也不希望國會太過干涉外交。最終要通過恐怕也得拖過美國期中選舉,變數還是不少,但是其中傳出的美國菁英階層的焦慮感,卻依然值得台灣省思。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之所以會這樣大費周章,最主要就是看見了烏克蘭被俄羅斯攻擊的慘況,同時也認知到了中國實力的持續增長。也就是說,他們研判台灣發生戰爭的機率正在上升,難怪台灣也傳出要盡快修法,讓服兵役的時間變成一年。如果連世界第一強國都在準備台海可能爆發戰爭,那台灣就更不能做壁上觀,而必須要加快應對。
經濟考量優先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經濟的考量,台灣跟中國兩邊的貿易非常緊密,2021年我國對中港出口1,888.77億美元,占總出口42.3%,雖然這一年兩邊關係緊張,但是2022年1至7月對中港出口依然高達1,130.97億美元,總出口還是有39%。在美國跟中國的對峙日益嚴重之下,台灣如何在美中兩國之間,一方面維持經濟貿易,同時還能不被捲進兩國的博弈?
台灣的政治人物必須要開始思考,必須給人民一個答案。尤其年底大選將至,就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點。
防範軍事衝突
另外就是如何防範軍事衝突的升級,目前台灣海峽中線的認定,已經因為兩岸關係的緊張,形同虛設。中國的軍機軍艦都不斷衝擊台灣的底線,過去我們強調不求戰但是不畏戰,現在已經變成隨時都可能會爆發衝突。台灣不是只要有軍事準備,包括相關的行政、糧食、避難跟後勤,都必須要全盤考量。
但是目前除了軍隊的備戰跟新武器的採買之外,我們完全看不到其他部分的準備。也沒有進行相關的演習,假設兩岸開戰,戰區的民眾如何後撤?
還有就是各種救難裝備該怎麼部署,這些都還沒有進入到老百姓的視線之內。不能金門無人機的狀況再度發生,必須要有所準備,並且不斷進行練習,才能讓台灣真的達到全島備戰的地步。
台灣要自我判斷
或許有人覺得台灣距離戰火仍遠,但是一葉而知秋,從美國的立法跟近來日本的備戰,就能知道台灣已經比想像更接近戰爭邊緣。我們必須要有自我的判斷,到底在兩大國之間要怎麼定位。這個問題實在太少人討論,更少人願意面對。
與其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外國人,更應該先一步設想自己的下一步。台灣各政黨不該再鄉愿,勇敢的告訴台灣選民,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不要等到戰爭爆發了,國人都還渾然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