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確診大爆發前 官民溝通能降低恐慌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2/05/19 17:13 點閱 1923 次

當台灣確診大爆發的時候,會出現兩個很極端的現象,一個是輕症居多,但是大家普遍恐慌,導致經濟出現蕭條;另一個是孩童跟老人重症越來越多,導致醫療能量爆滿,加上這兩種類型的病人,往往都需要家人陪同治療,導致缺工的現象越來越多。

這兩種現象,都不是單一醫院或是公司能夠解決的問題,而政府大規模的介入,包含在政策上的疏導,以及具體的支援,至關重要。

長者、小孩高風險

以目前受感染影響最重要的兩個族群老人跟小孩來看,合法的防疫照顧假,還是以學齡孩童的為主。對於無獨自生活能力的家人染疫,還欠缺具體的照護規定。

近來有些案例,像是九十多歲老人,光是在PCR過程就在戶外等了整整一天才能住院,像是這樣的情形,未來恐怕會屢見不鮮。是否能夠有更多彈性,需要政府具體的訂出政策。因為在營運與人力壓力下,公司也無法准假,這時只有政策的支持,甚至能給予公司部份的補償,才能讓患病者與照顧者沒有後顧之憂。

與個案的距離

指揮中心跟指揮官每天忙於政務,要在每天開記者會之前了解各種疑難雜症,還要在被提問題當下,立即回答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在過去每日確診數百例以下,或許還有可能,但是到了現今,每天將近十萬確診數,各地醫院與政府都有各種狀況時,指揮官每日的應答已經流於表面,如果是比較嚴重的案例,在指揮官難以了解的前提下,有時回答也顯得冷漠、甚至冷血。

這不是苛責指揮官,而是說明在這樣龐大的案例之下,任何凡人都不可能有能力一一回應各種提問。可惜的是,在現在媒體發達的時代,這種微小卻痛心的案例常會被具體而微地報導。

亟需官民溝通

像是基隆兩歲孩童,因為腦炎不斷轉院最後過世這樣的案例,如果指揮官不能站在家屬的立場,同時對醫院的運作跟當日的處理情況有非常仔細地掌握,回答起來會非常疏遠,讓人聽來就會顯得十分官僚,印象更差。

現階段醫療能量已經爆滿的情況下,要求額外的醫療人員來做溝通似乎強人所難,但在疫情之下,更需要安定人心。希望政府可以理解,現在的疫情還沒有到真正的高峰期,就已經各處哀鴻遍野,若不立即行動,到時恐怕會造成夠多恐慌跟遺憾。

在這兩年的疫情中,台灣其實並沒有搶先一步,往往是事後才補破網,現在災情已迫在眼前,更需要搶先佈署。

這一場疫情溝通戰,只能贏不能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