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邵玉銘著)連載16

醒報編輯部 2022/04/20 07:54 點閱 1711 次

七、重回學術外交之三:台海危機與美中台三角關係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台灣進行首次總統直選。中共從三月八日至二十五日,舉行兩次飛彈發射及軍事演習,一共發射四枚飛彈,分別落於高雄及基隆外海。三月九日,美國政府決定派遣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及尼米茲號(USS Nimitz)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台海地區,這是一九五八年金馬砲戰以來,美國在西太平洋最大的一次軍力集結。在中共的軍事威脅下,李登輝總統以54%的高票當選總統,

李當選意義非凡

這整個事件引起全世界關注。對於李氏當選,國際輿論多有好評。四月一日,美國《時代》週刊指稱:「李登輝當選是一個轉變的時刻:它也許不會改變(兩岸)戰略的現實,但是它永遠改變了(兩岸)在道德力量上的對比。」

在國家發生這些重大事件後,身為研究國際關係機構之負責人,我覺得有職責應到美國重要學府及智庫說明台灣總統大選的意義及台灣對此次台海危機之看法。另外,對美國在台海危機前未能採取「預防性外交」(preventive diplomacy),致中共鋌而走險,我甚不以為然,也想藉此行對美國提出忠告。

當我向美國一些重要學府及智庫表達前往訪問之意後,立即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史丹佛大學及華府幾個著名智庫之歡迎,所以我於三月三十一日赴美,四月十日回國。

說明支持統一反台獨

在訪問期間,我對於這次大選,各位候選人得票情形加以說明:國民黨李登輝、連戰得五四%,證明支持維持現狀的選民為大多數;民進黨彭明敏、謝長廷只獲得二一%,證明台獨在這次選舉只獲五分之一選票;至於新黨的林洋港、郝柏村,以及無黨籍之陳履安、王清峰一共獲得二○%左右,這反映傾向支持統一的選民,也是少數的政治現實。

其次,我批評美國處理美中台三角關係的作法。對於美國在台海危機期間派了兩艘航空母艦戰鬥群,我表示台灣政府與人民當然非常感激,但是對於美國上一年處理李總統訪美及此次因應台海危機的作法,提出以下批評:

第一,美國在李登輝提出訪美要求後,國務院不應事先貿然向大陸承諾不發給他簽證,這種違背美國國會、媒體及民意的決定,是一大錯誤。

批評美國政策

假如美國當時能先派遣高層特使(如國務卿或國家安全顧問)前往北京,向中共當局解釋美國三權分立體制、美國媒體對政府決策的影響,以及一位尋求連任的美國總統不能無視國會與民意等情事,並說明美國行政部門固然願意盡量尊重中共立場,但如此一立場遭遇重大挑戰時,恐將無法堅持,請求大陸諒解。假如有此事先溝通,當後來美國改變原先立場,中共就不會因為美國失信而憤怒。

第二,美國派遣航空母艦一事,也因事先未知會中共高層,可能會使雙方陷入兵戎相見之危機。事實上,美國海軍情報部門,二月初已經向美國政府提出報告,中共正開始調動導彈,並有一萬名部隊轉往福建。

我認為,這時美國應該由國務卿或國家安全顧問前往北京,明白告訴中共,假如它在台海有任何軍事行動,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將無法坐視而必須有所回應,包括出兵台海,但是美國亦未採取此種「預防性外交」。

評克里斯多福

我認為美國之所以沒有採取這樣作為,一方面是欠缺警覺,二方面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個人對中國與台灣有其私怨,而不願採取積極作為。記得克卿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底來台處理台美斷交事宜,時任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示威群眾之棍棒幾乎擊中其後腦,使他飽受驚嚇,對台灣印象極壞。

他對大陸亦無好感,起因為他於一九九四年訪問中國大陸時,他對中共的人權問題提出批評,遭到中共總理李鵬反唇相譏,提起一九九一年洛杉磯發生警察毒打黑人而引起黑人暴動之事件,這使克卿非常難堪,故在其國務卿任內只訪問過大陸兩次。但克卿對處理其他地區之外交紛擾,則態度積極。例如在其任內,曾為了中東問題,前往以色列三十餘次、敘利亞二十餘次。

除了克卿個人不喜中共因素外,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及中國威脅論在西方世界甚囂塵上,使美國政府對中共印象極差,所以跟中共一直沒有建立高層人士直接溝通的機制。設若有此機制,在台海危機之前,柯林頓總統派大員或以熱線預先警告北京,對台灣不可用武力威嚇,則此次台海危機應可避免(註26)。

批中共文攻武嚇

在此次訪問演講中,針對中共對李總統訪美的解讀及對台灣大選的文攻武嚇,我也提出了我的批評:

第一,中共對美國政情不了解,反認為柯林頓政府允許李登輝總統訪美,是在打「台灣牌」,對中共有所制衡。實際上,柯林頓是在國會及輿論的壓力下才允許李總統訪美,與打「台灣牌」毫無關係。

第二,中共對台灣政治認知錯誤,將主張「台灣意識」和「台灣獨立」劃上等號。其實,約有百分之八十的台灣民眾主張維持現狀。但中共認為主張「台灣優先」及不贊成統一者,均是台獨。

第三,中共對國際社會不了解。當台灣在舉行總統大選時,世界民主國家都樂觀其成,認為這是一個民主國家應有的權利,但中共卻以飛彈及軍事演習相威脅,這必然引起美國強烈反彈及國際社會的譴責。(註27)

談三角關係隱憂

另外,我在這次訪問期間,也提出對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的隱憂:

這次,美國幾乎和中共兵戎相見,並不是一個好兆頭。美國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來保衛台灣,台灣當然感激,但是我希望美國要拿捏分寸,台灣並不希望美國和北京的關係惡化。美國和中國大陸都是核子大國,如果兩者關係惡化,或者兵戎相見,首當其衝受害的是台灣,此即俗語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我的結論是,希望台灣、大陸和美國三贏:

三贏之道

我不僅希望台北和華府之間,也希望北京和華府之間都保持良好關係,當然我也希望海峽兩岸能早日恢復協商關係。台海問題一定要達到三贏,不要兩贏一輸,否則兩贏也保不住。(註28)

對這次訪問,《中國時報》以「邵玉銘籲美採取『預防性外交』,創造『中、美、台』三贏局面,避免台海危機再發生」及「邵玉銘在美進行密集遊說」為標題加以報導,並指出我在華府發表演講時,白宮現任主管亞洲事務的高級官員克莉絲朵芙(Sandra Kristoff)及前任國防部長布朗(Harold Brown)均在座(註29)。

此次訪問美國,美方對我一路的接待都非常熱心。美國此次仗義出兵,以維護台灣總統大選之如常舉行,是美國與台灣關係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中國古語說:「得道者多助。」台灣落實民主政治,才是美國願意馳援的根本原因。

註26邵玉銘,〈台海危機之檢討、警惕、前瞻〉,《中國時報》(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四日),第三版。
註27《世界日報》(一九九六年四月八日)。
註28《星島日報》(舊金山,一九九六年四月八日)。
註29《中國時報》(一九九六年四月四日),第四版。

(連載全部結束)

作者簡介:

邵玉銘教授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

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本書簡介:

台、美、中三角關係如何在動態中平衡互利?兩岸之間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與文化是如何解嚴的?在貼身幕僚眼中,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後擔任二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發言人,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公視董事長與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會主任委員的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

身為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

作者:邵玉銘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頁數:460頁 定價:450 元
團購郵撥帳號:0100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