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滿懷想像的航空公司機師馬克・凡霍納克透過白晝與黑夜的飛行、新繪製的地圖、詩歌一般的物理學、風的名稱和雲的特性,訴說對飛行無可遏抑的熱愛。書中分享了機師在駕駛艙工作的情景,享受自由飛行、人在空中的孤獨感和飛機逐漸爬升的感覺。
作者細述在全世界不同地理位置快速移動的地點錯置感,每個城市獨有的氣候、步調、天氣、歷史文化、味道,還有天空國度的空域、航點等命名的由來與軼事。機型大小、城市特性、目的地的社會經濟情況等,都是重新劃分天空地圖的方式。
地理是一種劃分世界的方式,能劃出政治實體的界線、人均收入的線條,或最能打亮球形家鄉地表的降水,還有地面上眾聲喧譁的文明實體特色。飛行會寫下自己的地理學,反映出舊有的物理學,每個航空工作者和旅人也是如此。
有些地方我飛過,有些地方未曾飛行前往。成為飛行員以前,我從沒預料到自己會如此看待地球;但旅行得越頻繁,這一點越重要,而不是越來越不在意。在長程飛行員的世界地圖上,有些城市閃耀著近來頻頻造訪的光芒,有些地方不那麼明顯,有些地方完全黑暗。
飛行經歷
身為相對資淺的機師,我的地圖比許多同事要零星。每年我還是有一兩次,飛往未曾造訪過的機場,原因可能是航線是新的、機場是新的,或從原本駕駛的其他機型改為七四七。這種航程的幾天前,我會查看這處機場與附近其他機場的圖表,或為前一天班機準備的飛行資料。
我們在飛行前與同事見面時,機長常問:你最近去過嗎?或者,以前去過嗎?我們會分享彼此的地圖。
我以去過和沒去過的方式,來劃出各地方的界線。除此之外,世界上最基本的界線,或許不像陸地或水域上方、在雲層或晴空的白天或黑夜那樣分明。天空最簡單的分野,就是有雷達涵蓋與沒有雷達涵蓋的區域。某些機場地面上,塔台人員無法直接看見的那些停機坪和滑行道,我們的表格中會清楚畫出來。
雷達偵測
全世界也能以類似的方式,透過雷達是否涵蓋來區分。出人意料的是,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缺乏民航雷達的。一旦遠離海岸,海面上就沒有雷達。整個格陵蘭、非洲絕大部分,或是加拿大和澳洲的大片區域,都沒有雷達。
當我在雷達站或雷達裝置的一定距離範圍內――那個會旋轉偵測我們位置的東西是「雷達導引頭」――空中流量控制者可以直接「看到」我。
如果沒有雷達,他們就看不到,我們必須透過越來越多複雜的電子儀器通報我們的位置,或用無線電唸出我們的時間與高度。他們必須仔細複誦「被看見與沒被看見的感覺,也可以用來區分世界。
在雷達範圍之外,和位於沒有手機訊號的地方是不同的,因為我們仍會與航管人員溝通。那與開車進入隧道後失去GPS定位不同,因為機師知道自己身處何方。這與被觀察而感到不自在的情況不一樣,機師寧願航管人員盯著他們。
如果航管人員說我們能「被雷達辨識」,會讓我們鬆口氣,覺得自己穿越不那麼荒涼的旅程區段,或表示已接近旅行終點。
飛機飛越聖母峰
一九三三年,萊特兄弟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基蒂霍克小鎮(Kitty Hawk)首航後,不過三十年,飛機就「飛越」聖母峰,雖然機上一名攝影師因為缺氧而昏厥。今天,喜馬拉雅山上方的航道不多,原因並非客機無法輕易飛過聖母峰,而是下方地形不利於飛機遇到機械問題時降落。因此,許多飛行員反倒成為最沒有機會觀看地球最高峰的人。
人們為了許多理由而飛行,他們的行事曆與出走的原因,匯聚於某個特定航班。飛機宛如兩座城市的湖泊間一條狹窄水道,兩座遙遠城市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百態,在此激盪集結。
乘客千萬種
有時這現象頗為極端,例如若碰上舉辦某研討會,那麼半數的乘客是電腦工程師、物理學家或考古學家;飛機或許會出現一大群喧鬧的學生,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搭飛機前往遙遠的地方;也可能有一群老人家一同飛到威尼斯、溫哥華或奧斯陸,參觀世界奇景。
某些航線上常有皇室成員;有些航線則常有名人、石油公司員工、宗教朝聖者或救援人員。我沒料到我的工作能清楚看出這個時代的人口流動,一睹促成人們踏上跨越地球之行的各種強烈動機,無論那動機是否自古以來就存在。
旅程意義
我喜歡長程班機的理由之一,是許多乘客似乎和我一樣,體認到這樣的旅程意義多半比較重大。在這些航班中,人們旅行的理由通常比較強而有力,因為長途飛行耗費較多的人生時間,也比較昂貴。
即使在航站、飛機尚未出發前,都很容易感受到長途旅行在人們心中多麼受到正視,無論是興奮的蜜月夫妻、剛退休的夫妻,或甚至季節性的商務旅人舉止――他們和機師一樣,似乎讓坐在座位上的動作重要性和之後的飛行里程成正比。
乘客旅行的理由有千百種,我認為最感人的是移民,原因或許是,我父親就是從歐洲移民到美國,而我把這趟漫長旅途反向而行。
與乘客互動
我想像,在多數班機上,總有個旅客要前往新國家生活;或許他是家族中第一個出發的人,或許是和已前去的家人會合。家族歷經世代演變,固然會因為移民的決定而出現轉折,飛機這奇特的金屬小空間,也串起一個家族在兩個地方的歷史。
機師與乘客的互動頻率或許遠不如空服員,但是我們了解這趟共同的旅程中,人多麼重要。大型飛機的機師最不容易和乘客互動,雖載運較多乘客,能見到的乘客卻較少。我第一次開七四七時,是走進空蕩蕩的飛機,步上樓梯,前往駕駛艙。
經過忙碌的四十五分鐘後,航務人員告訴我們,登機已經完成。她拿走已簽名完成的文件,與我們握手,走出駕駛艙,把門帶上。機上有三百三十名乘客,但我一個都沒看見。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正如我雖有數千個同事,但還是能和其中一些人締下彌足珍貴的友誼。起飛前或降落後,會有乘客造訪駕駛艙,而且不光是孩童。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不妨詢問是否可以參觀。
身在何方
我花了比平常更久的時間,才明白自己身在何方。這架飛機往北邊與東邊,朝黑夜的方向前進,外頭已漆黑,機內也幾乎昏暗。客艙地板上散落著冰冷月光的橢圓池子,並隨著強風中的飛機上下起伏。客艙之間的簾子沒有拉起,因此我能望向主樓層的盡頭。昏暗的抽象走道上,只有少許光點。
另一名副機長告訴我,有一次他開仍測試中的大飛機,那架飛機還沒裝上內裝――沒有座位、沒有廚房、客艙與樓層尚未分隔。他說,你可以從飛機內看到機身隨著尋常的飛行操縱而彎曲扭動。我今天晚上是不可能看到這奇觀的,但是在這近乎漆黑中,我望向空蕩蕩飛機的盡頭,想瞥見這個現象。
我穿著睡衣,坐在機艙地上聽引擎的白噪音,凝視這如魅影般的船直通到底的長度。這裡像以數字和字母編號的空位所構成的奇特圖書館,從低矮的世界飛起,此時此刻奮力往北極海前進。
我走進駕駛艙
我腦海中浮現「機載人數」(souls on board)一詞,這個過時的詞彙偶爾會在飛行中聽見,比方說,航管者想知道飛機上的總人數,包括乘客和機組員。這架飛機所載過的乘客和機組員成千上萬,之後還會載運數十萬人;這些人此刻如星斗般分布在地球上的四面八方,誰會料到我們搭過同一架飛機?我在兩排沒有遮蔽的窗戶前換下睡衣,窗戶外的夜空和客艙內一樣孤獨。
我步上樓,在上層的陰暗走道間小心行走。今晚駕駛艙門整趟旅程都開著,沒必要關起。遠遠來看,上層機艙盡頭的駕駛艙螢幕散發柔和的光芒,宛如壁爐一樣溫馨。我經過成排空座椅,進入開啓的艙門內。同事幫我泡好一杯熱騰騰的茶,放在我座位的杯架上。我走進駕駛艙,問道:猜猜我是誰?機長大笑――今晚還會是誰呢?
無暇欣賞 進入夢鄉
我在空的飛機上從舊金山飛到倫敦。三名機師中,我被分配到第一個休息。我決定到樓下的客艙,而不是進入駕駛艙的臥艙,因為我不曾在沒有人的七四七客艙內打瞌睡。我兀自哼著歌,用無限供應的毯子和枕頭,在飛機機鼻鋪張豪華的床(其實更像個巢)。
我想起下方偌大的貨艙今晚幾乎滿載電腦與生物科技儀器,還有新鮮蔬果,那是今晚出發地點加州谷地與科學園區所留下的指紋。我看見白雪皚皚的內華達山脈頂峰在暮色漸濃時滑過窗外。然而休息時間寶貴,我無暇再欣賞風景,於是躺下來,進入夢鄉。
工作核心意義
有時機師在起飛之前或許太忙,但之後總會有時間。經常有家長幫坐在駕駛座的孩子照相;如果我讓父母坐在駕駛座,自願幫他們照相,從來沒人拒絕過。
有時我會帶客人參觀模擬機,這是非機師唯一一睹我工作核心的機會,體會一下駕駛艙在飛行時的景色、聲音和感受。模擬機的技術奇妙極了,能為機師與乘客締結出值得回憶的個人聯繫,那是筆墨難以形容的。
同時,空服員在機上與許多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互動,更常造訪異國都市,甚至比機師還頻繁,畢竟機師造訪的僅限於他所駕駛的機型能抵達的城市。顯少有工作像空服員一樣,有機會以更廣的視野一探人類社會。
(潔鈴/輯)
《飛行的奧義》
作者:馬克・凡霍納克 (資深副機師)
出版社:臉譜
其他書訊:
《奇怪的歷史知識增加了!》
作者:seayu
出版社:馬可孛羅
本書作者跟你我一樣是個朝九晚五的血淚社畜
下班後卻是數萬人訂閱的大眾歷史作家?!
只因為一個小小念頭,誕生了出現在「故事」網站之前的「即食歷史」……
本書共收錄三十多個歐洲歷史上的有趣故事,分為「有趣的歷史知識」、「好聽的歷史故事」跟「迷人的歷史人物」三部分。
其中有原來名字是「亨利」沒辦法當英國國王,中世紀最殺的男子團體不是BTS而是聖殿騎士團,還有歐洲最美的公主竟然也是個歷史學家,這些新奇有趣的故事絕對顛覆教科書上的歷史刻板印象。
《找出生活中的灰犀牛》
作者:米歇爾.渥克
出版社:天下文化
本書為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繼暢銷著作《灰犀牛》後最新力作。她提供別具慧眼的新框架,為生活在高風險社會下的讀者提出睿智觀察與衷心建言,提醒我們:比起無法預測的「黑天鵝」(black swan),你更該正視生活中無處不在、隨時可能衝撞上身的「灰犀牛」。
書中運用大量案例與研究,帶領讀者思考「風險」,明白有些事原本可以不必發生,卻因為抱持消極心態,反而增加問題發生的風險。本書能幫助你認識與改善自己的「風險指紋」,理解與駕馭可能面臨的危機,追求理想中的幸福與成功,做出明智的決策!
《自我肯定感,父母給孩子最棒的禮物》
作者:古莊純一
出版社:大好書屋
古莊純一教授結合臨床經驗與腦科學,與父母分享如何掌握腦部發展,正確引導孩子建立穩定、適中的自我肯定感,讓孩子在人生賽局上,認識真正的自己、掌握自我價值,逆風也勇敢!
研究指出,「前額葉」的發展掌管思考、創造、人際溝通,是影響社交的重要部位,與自我肯定感息息相關。
本書講述理解孩子的大腦發展時程,並運用傾聽提升親子關係與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孩子就能「相信自己」、「擁抱自己每一個部分」,即使遇到了挫折也認為「總會有辦法的」,盡力發揮百分之百──透過日常用心的引導,幫助孩子內在更強大、有韌性,是父母所能給孩子最棒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