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台中正路改名,據說是為了「轉型正義」。
這背後的邏輯似乎是認定蔣介石是上世紀的獨裁者與暴虐統治者,因此必須徹底清除與他相關的一切痕跡,包括他的別名「中正」,以實現所謂的「正義」。
然而,僅僅因為一個獨裁者的別名,就要義憤填膺、羞愧難當,甚至連路名都要改,這樣的做法是否真有必要?
是正義還是清算
中正路改名風潮背後,反映的不僅是對特定歷史人物的清算,更是對「正義」二字本身的詮釋權爭奪。此次改名運動以轉型正義為名,卻忽略了「中正」這一名詞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深厚文化意涵。
「中正」一詞並非蔣介石專屬。它源自「大中至正」,出自漢唐經學家對《尚書•洪範》的註解,意指「無偏無黨」的儒家修養。《全唐文》中的碑銘已使用「大中至正」來形容儒者風範。
宋代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寫道:「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宋明儒者更將「大中至正」視為內聖外王的修持之道,後世遂以「中正」代表儒家精神的精髓。(以上文字,部分摘自維基百科)
嚮往中正的境界
蔣介石以「中正」為別名,無非是借此惕勵自己。既然如此,改「中正路」何來正義?若要追究,難道不該針對「介石路」下手?「中正」二字意涵深遠,寄寓無私正直的理想,我不僅無意反對,甚至嚮往這般境界,又有何不妥?
談及轉型正義,真正的問題或許在於威權時代的權力濫用。在那個年代,許多人因掌權或靠近權力而傷害他人,犯下種種錯誤。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成立了「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專責處理過去的政治傷害與錯誤,「轉型正義」也因此成為熱門詞彙。然而,這四個字在我心中總帶著一絲傲慢——彷彿政黨輪替後,新掌權者便自詡為「正義」的化身,握有裁定「正義」的權柄。這種「正義」帶著沾沾自喜的氣息,令人難以認同。
自詡為正義的化身
我贊成徹底調查過去的傷害與錯誤,將真相公諸於世。但這不應是為了滿足當權者的「正義」需求,而是為了還原歷史、撫平傷痛。權力者以「正義」之名清算前人,卻難免讓人質疑:這真的是正義,還是另一種權力遊戲?
作為平埔族人,我的祖先世代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後來,福建漳州人、泉州人相繼而來,為了爭奪平埔人的土地,漳泉之間展開激烈衝突。沒想到,半路殺出更團結、更剽悍的廣東客家人,加入這場爭搶。
我的祖先在閩粵械鬥的亂局中,目睹自己的田產被騙、土地被奪。這些歷史傷痕同樣深重,若「轉型正義」如此迫切,平埔人的正義何時能被轉型?難道我們的傷痛就不算數?
所謂「轉型正義」,往往只是某些人意識形態的正義,而非所有人的正義。它或許能滿足一部分人的訴求,但對我而言,這份「正義」與我何干?